昨日是臘月初一,春運又開始了如火如荼的搶票大戰,第三方購票平臺車票銷售現高峰。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近日采訪發現,在搶票過程中雖然保險不再強制購買,但實際上只有購買保險才能提高搶票成功率。而且,一份保額相當的火車意外險,在第三方購票平臺上的銷售價格比險企貴了10多倍。此外,“搭售”的保險退起來也不容易。

搭售保險
發現:
有“險”傍身火車票優先買
網友“西門吹血”在網上留言稱:“網上訂火車票,已經取消了保險,結果在訂單支付中仍然被強行增加了保險費用,打電話問客服說必須買保險,然后又改口說要請示一下領導再回復。”
昨日,記者登錄一家知名旅游APP網站,預訂2月5日沈陽到撫順的火車票。頁面顯示,2月5日的K95次硬座為12.5元,不過點擊預訂后,價格變成了32.5元,其中包含了20元保險的費用。當然,購票者是可以選擇“不購買保險”,但系統會自動提示購買保險可以“優先急速處理訂單,無需排隊。”
事實上,有調查顯示,選擇不購買任何套餐,搶票成功率僅為29.6%,同時還出現一個“提升成功率”的提醒,點擊后,系統會自動選擇一個20或是30元的套餐。記者又嘗試選擇了20元交通意外險、30元交通意外險、50元至 尊套餐,發現三種套餐的成功率分別變為:53.82%、57.7%及61.6%。多次嘗試后記者發現,頁面顯示的云搶票成功率百分比均隨著套餐價格的增加而升高。
調查:
退保難保額相同保費差10倍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很多訂票APP并沒有強制購買意外險,但默認的卻是購買保險一項,購票者稍不留神支付后,就會發現其中包含保險費。
春節購票高峰,同樣退票、改簽也會增多,但隨著火車票購買的保險想退并不那么簡單。記者在一家APP網站上看到,其保險說明中標注著:如需退保,必須在列車正常時間出發前3小時(含),登錄網站或手機客戶端申請退火車票的同時退訂本保險產品。窗口退票,退保也要在列車正常時間出發前3小時(含),并及時致電保險公司客服申請退保。否則將按照原車次信息生效。
另外,在火車站改簽后,也要及時致電保險公司客服電話進行報備。如沒有及時通知,保險將按原車次生效,一旦出險,后果自行承擔。
按照保險說明,火車意外傷害保險最 高賠付60萬元人民幣、醫療責任最 高賠付1000元,保障范圍為被保人以乘客身份乘坐所購列車車次期間。而記者查詢同類交通工具意外傷害保險產品,若只選“火車意外傷害保險責任”一項保險責任,其保額60萬元只需1.62元保費,保期為1天。兩者相差了10多倍。
內幕:
保險費實為網商“盈利模式”
業內人士介紹說,鐵路部門曾明確表示,幫人購票加價屬倒票行為,這也直接打擊了一些代購網站和手機軟件提供商的盈利模式,不少網站和APP廠商只能通過收取保險費、快遞費或其他形式的“跑腿費”盈利。
律師李利威表示,根據保險法規定,投保人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應當協商一致,遵循自愿原則,公平確定各方權利和義務。網站或軟件供應商沒有與客戶協商直接要求客戶購買嚴重違反了自愿原則。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通過搶票軟件搶購火車票,搭售交通意外險的行為就屬于強行搭售,是一種侵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