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演講稿

    時間:2023-09-08 07:03:10 端午節 我要投稿

    (通用)端午節演講稿13篇

      演講稿具有邏輯嚴密,態度明確,觀點鮮明的特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都可能會用到演講稿,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份恰當的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通用)端午節演講稿13篇

      端午節演講稿 篇1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

      端午節傳統習俗是吃粽子。快到端午節了,家家戶戶都開始忙著包粽子活動,大人們先把兩片竹葉疊在一起,然后放入糯米等各種調料,包成立體的三角形,再用細繩纏緊。

      粽子的口味有很多,如:加糖的,肉餡的,還有加蛋黃的等等

      就連粽子的形狀也是各種各樣的,如:圓形,三角形讓我看的眼花繚亂。

      過了一會兒,媽媽把包好的`粽子拿來蒸,過上半個鐘頭,媽媽把粽子放到桌上,我看到粽子像一個小胖娃娃,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粽子,撥開它的竹葉,我又看到里面的糯米從肉色變到黃色,我情不自禁的嘗了一口,啊!好吃的無法形容

      忽然,我聽到外面傳來了一陣陣嘿喲,嘿喲的吶喊聲,我連忙從窗口望出去,只見湖里的龍舟上一個人在擂鼓,還有八個人在劃漿,而且比賽隊員都整齊有規律地吶喊著,劃動著,個個都生龍活虎,并且精神抖擻。看那一艘艘龍舟就像一支支發射出去的利箭一樣向前沖去。在岸上的啦啦隊員們也都大聲

      的喊著;加油,加油!龍舟聽到大家為它喊加油似乎變得更快了。

      啊!端午節既能吃上美味的粽子,又能看上精彩的賽龍舟比賽,真是趣味無窮啊!我真希望每天都是端午節那就好了!

      端午節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端午節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先恐后的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今天是端午節,我在這里向四班的老師和同學們表示節日祝賀:“祝你們端午節過得快樂、開心!”奶奶也在家里給我包粽子,買香包,我端午節也過得很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 篇節日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舉行的儀式或慶典。全民認同并參與,一年一度,周而復始。

      我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源遠流長,蘊涵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影響廣及東方,乃至世界。中國的節日文化,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國節日,從元日到除夕,計十四個,其中最盛大的節日是端午、中秋、年(春節)三節。

      端午節起源,傳說多種。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當“夏至”,漢初定五月五為節日,為逐疫辟邪。唐宋時稱為“端午”(“五”“午”相通),別稱端陽節、重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成為端午節中國兩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殉國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鄉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紀念屈原。后演變用竹葉或葦葉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繩,即“粽子”。于是,端午節包粽子紀念屈原,為廣大人民所認同,兩千年來,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國左徒,世稱三閭大夫。他對內主張舉賢任能,改革弊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興邦強國。因遭讒臣嫉謗,被楚懷王蔬遠,后又放逐湘沅,雖輾轉艱辛,仍憂國憂民。聞秦軍攻破郢都,憂憤交加,投汨羅河以殉國難。

      屈原心系國運民生,是愛國愛民的賢臣,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一生寫下《離騷》、《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詩歌。屈原詩歌表現出強烈愛國精神,具有巨大藝術魅力,是高度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是中國古典文學遺產中的瑰寶。屈原和他的學生作品結集《楚辭》。《楚辭》與《詩經》并稱中國古典詩歌璀燦星空中“雙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離騷》,是中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眷戀故土的深摯感情和忠誠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質。《離騷》詩句優美,想象豐富,開中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創作手法之先河。詩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詩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哺育著中國一代又一代詩人和文學家。

      屈原熱愛祖國,關懷人民,忠誠正直,信守芳潔,追求光明,舍生取義。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萬世、積厚流光的中華民族精神。

      古往今來,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抒發愛國情懷,已成華海內外華夏兒女的共識,這就賦予端午節愛國主義情結,既“端午情結”。

      我們永遠紀念中華民族之魂,不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端午節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演講的主題是《端午節》。

      端午節,也稱為龍舟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節日的日期是農歷五月初五。今天,我將會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端午節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

      據史料記載,端午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春秋時期。相傳,公元前278年,當時的楚國大夫屈原因被流放到汨羅江畔后不久,得知敵國秦國入侵楚國后,悲憤交加,情緒崩潰。最后,他飲鴆了斷,犧牲身亡。楚國百姓聞訊后,十分傷心,紛紛劃船尋找他的'尸骨,以示悼念。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也是為了防止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在端午節這天,不僅可以賽龍舟、吃粽子,還有很多寓意深遠的傳統文化。首先,端午節是傳統的節氣節日之一,標志著炎熱的夏天即將到來,人們也常常將這個節日視為“除蟲避毒”的日子。其次,端午節也是重陽、寒食、清明等節日的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賽龍舟和吃粽子也都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也是最具觀賞性的節日活動之一。賽龍舟不僅是一項體育賽事,更是一種文化傳承,需要傳承民俗文化和傳統工藝。賽龍舟中的龍舟,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代表著中國人的勇氣、智慧、合作精神,也代表著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和悼念。

      除了賽龍舟之外,在端午節的當日,吃粽子也是人們的首選。粽子由糯米、豬肉、雞肉、豆沙等餡料包裹而成,吃起來香糯可口。粽子的形狀也多種多樣,如菱角粽、蔥油粽、紅豆粽等。吃粽子時也有很多民俗傳統,如粽子上系上彩線,象征著吉祥的“五色線”;在粽子餡里放一些艾葉,則可以防止蚊蟲叮咬。

      端午節淵源流長,寓意深刻,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節日之一。我們身處于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更需要繼承和弘揚端午節這樣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節日。讓我們共同追尋這樣一種美好的傳統文化,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

      感謝大家的聆聽!

      端午節演講稿 篇4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粽葉香飄端午,弘揚傳統文化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關于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在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革的銳志,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后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采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里,他對當前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于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毀攻擊。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斗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兩千年之后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么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于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于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學會珍惜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掃凈了自鴉片戰爭之后彌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拼搏來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于炎黃子孫的人。謝謝大家!!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那么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后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點,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用以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雄黃、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佑安的愿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點,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此致

    敬禮!

      演講人:x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端午節演講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來自初二x班的xxx,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了解端午節來歷,弘揚傳統文化》。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它是一個充滿人倫關懷的節日,我們的先民很早就將它過成充滿人間溫情的節日。“端陽節”“天中節”“天醫節”“龍舟節”“詩人節”“粽子節”“衛生節”“女兒節”,眾多節日名稱讓我們感受到端午的節日溫度。

      它是一個彰顯家國情懷的節日。一個民族需要有靈魂,端午正是追念與崇拜高尚靈魂的節日。“哀民生之多艱,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詩人屈原,因其人格高潔,成為端午節中國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宋代蘇軾在三峽地區親見屈原故鄉人在端午水上競渡追念屈原的情景,寫下“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的詩句,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節日畫面。屈原等歷史先賢的精魂依然傳承于故鄉的江河大地。時至今日,每到端午,人們在江上拋粽子、賽龍舟、吟唱招魂與安魂曲。“有也回,無也回,莫待江邊冷風吹”的古老歌謠,依然回蕩在屈子故鄉人的心頭。秭歸人以粽子象征屈原的經歷與人格,當地流傳著這樣的《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原本是夏至時節象征陰陽二氣互相包裹的時令食品粽子,成為屈原人格象征的紀念物。節日的自然屬性向歷史人文屬性的升華,在漢魏六朝時代已經發生,它賦予端午節日以靈魂,將其從普通節日提升為重大民族節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當代中國是開放的中國,端午節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面向未來的節日。端午節傳遞家庭溫情、衛護個體生命、追念歷史先賢、激揚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卓越的文化創造。作為中華兒女,我們要繼續傳承發展民族節俗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向世界奉獻我們優秀的節日文化遺產。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凝聚和沉淀。宣揚偉大愛國精神,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從端午節開始。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等等。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必不可少的活動,門上插上艾草、吃粽子、佩帶香囊、賽龍舟等。今年xx月xx日是農歷五月初五,我們即將迎來中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那么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呢?據說,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大夫屈原關心人民疾苦,受到人民的'愛戴。他投江自盡后,楚國人民紛紛趕到汨羅江邊,向他表示哀悼。人民劃著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遺體,這就產生了賽龍舟的習俗。吃粽子的習俗是人們把包著楝樹葉和彩絲的飯團扔到河里,以表達對屈原的祭奠。所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掛上艾草,佩帶香囊,賽龍舟,舉行詩會,紀念屈原,慶祝節日。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外國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曾經熱鬧的節日已逐漸被人們遺忘,我們似乎不再關心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西方節日,如“圣誕節”和“愚人節”。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方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端午節為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了這些,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一些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保留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個傳統節日,都可以加強中國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是現在,這個我們度過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卻成為了其他國家的民族遺產,我們是多么的尷尬和無助。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留了先民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應該感激和敬畏祖先創造的歷史和文化遺產。

      同學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中華文明需要共同傳承,發揚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冷落自己的傳統節日,讓中華文明在中國的土地上鑄造輝煌!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 篇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

      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么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________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

      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伙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么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我的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8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包粽子。

      端午節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著粽子的味道,真香啊!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里,告訴媽媽我也想吃粽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我們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粽子呢!”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已經把材料準備好了:江米、紅棗、花生、箬葉。不等奶奶開口,我就搶著說:“做粽子可簡單了!我們把材料準備好,用箬葉一裹再一煮就可以了!”我有點兒得意,心想:奶奶一定無話可說了,我已經把做粽子的全部過程都說了下來,奶奶一定覺得我太聰明了。可奶奶說:“你說得簡單,包粽子可有許多講究呢!”我不相信,包一個小小的粽子能有什么講究?開始包粽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粽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個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著粽子繞了兩圈,然后系了一個好看的蝴蝶結,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可我剛一松手,粽子就“散架”了。箬葉一松,江米從里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我們做示范。箬葉經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個粽子。奶奶還教我們包粽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于學會了。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收獲可真不小呀!

      端午節演講稿 篇9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那天一大早,奶奶和媽媽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們先把粽葉卷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后把糯米裝進去,再放進去蜜棗、花生,用粽葉把它們整個包好,最后拿來一條繩子把它捆綁起來,這樣一個粽子就完成了。粽子煮好后,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吃起了粽子,媽媽還給我講了端午節的來歷:楚國時,有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連續幾次寫出改革朝綱的奏折呈給皇帝,但是昏庸的皇帝不但沒有采納屈原的正確主張,還把他拘禁起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屈原以死抗爭,毅然跳下汨羅河。他的愛國精神感動了人們,人們紛紛趕來用葦子葉卷成一個尖尖的小筒往里面裝上糯米,包成一個個粽子,丟進河里喂魚兒,希望魚兒們不吃屈原的尸體,為了世代紀念屈原,人們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屈原跳河的日子作為端午節,以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的方式永遠紀念屈原,聽了端午節的來歷,我不禁流下了晶瑩的淚水、、、、、、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很有意義,因為我不僅吃到了粽子,還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高一四班的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中華精神,堅定文化自信》。

      今天是12月25日,西方的圣誕節。掛滿彩燈的圣誕樹,紅白搭配的圣誕裝,繽紛多彩的“圣誕購”……中國各個城市各大高校的圣誕節日氣氛濃濃,火熱異常。這個外來的節日已經走進中國人的生活,并漸漸”落地生根”。情人節、感恩節、萬圣節等“洋節”深受年輕人的喜歡,這一天人們以“過節”的名義瘋狂購物、狂歡玩鬧。洋節的盛行,給我們帶來新鮮體驗的同時,也引人反思:相比對洋節的持續不退的狂熱,我們對中華傳統節日的熱情卻漸趨消減,尤其在我們年輕人一代,這似乎是我們不得不正視和思考的尷尬。那么我們該怎樣對待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該如何發展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呢?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仆仆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這些節日依托自然規律的變化,連接起來就是一幅幅豐富而浪漫的歷史文化長卷,多姿多彩、令人陶醉。當我們以感恩、平和、虔誠的心態來解讀這幅畫卷的時候,會發現其中有取之不盡的驚喜,享之不絕的愉悅。因為,所有的節日都被賦予無限的內涵,無一例外地充滿著詩情畫意:君不見,中秋月圓,我們會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期盼;重陽登高,我們會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牽掛;春節來臨,我們會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喜悅。

      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凝聚著民族文化的精華: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該是多么愉快的節日啊!清明節來臨時,我們可以去踏青,掃墓,還可以到烈士的墳前去祭奠,寄托我們對這些已逝生命的哀思;端午節我們可以去觀看熱鬧的賽龍舟比賽,吃粽子,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中秋節我們可以去賞菊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一家團聚在花前月下,該是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活動,就是為了發展和繼承傳統節日文化,就是為了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弘揚優秀文化傳統。作作為當代的中學生,了解我們的傳統節日,尊崇我們的傳統習俗,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點亮一片星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片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若駕一葉扁舟,但仍能驚動一片大海。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托。國學大師文懷沙說,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氣”,畢竟“樹的影子拉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作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全世界大放光彩!我呼吁:從現在做起,從我們做起,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愛我們的祖國,做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中國人!2023即將過去,2023馬上到來,在這新舊更替之際,祝我們全校師生工作順利,幸福快樂!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11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于這個古老的節日有很多漂亮的傳聞,其中最聞名的唯恐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國被侵占,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無奈之下在農歷的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美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樣,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他。人們拿出為屈原打算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后來,為了防止飯團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方法,這便是粽子的原型。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宏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為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拓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日的我們無需用舍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氣……

      今日的我們重撿起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棕葉飄香,又一個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嘗美味粽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

      端午節演講稿 篇12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再過一個星期,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堅持民族文化,弘揚傳統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在歷史上的這一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和吃餃子來紀念屈原這位不朽的靈魂。

      但20xx年,韓國將申報端午節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為韓國非物質遺產。這不能說是我們的尷尬。韓國江陵端午的起源比中國的.傳統端午節晚了1000多年,這反映了我們傳統文化的逐漸流失和退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外來文化的入侵,一些中國人不再關心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對外國的節日過于偏愛。當我們站在圣誕的霓虹燈下時,別忘了在除夕夜陪伴家里的爺爺奶奶;當我們在萬圣節狂歡時,別忘了和家人一起坐在中秋節賞月。當春節的年味越來越淡,當元宵節元宵節不再流光溢彩,當端午節不再激情四射,當中秋節的月餅不再能品味其中的深刻內涵,我們似乎失去了什么?

      雖然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已成為我國法定節假日,但通過立法保護傳統節日是傳承民族文化的積極舉措。但同時我也認為,申請和立法只是一種外在的作用方式。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和自信。有了這種內驅力,民族的傳統文化才能得以延續和豐富,人民的心態才會變得健康、美好、開放。中國傳統節日多姿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留著人類特有的文化記憶。我們必須心存敬畏,珍惜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跡。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對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強化和洗禮。同學們,不要忽視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讓古老的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風采!

      還有,隨著端午節的到來,也意味著整個學期即將結束。希望同學們能做好每一節課,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系統的復習。也祝同學們高考、中考、期末考成績優異!同學們,加油!

      端午節演講稿 篇1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相信大家都應該聽過這首詩吧?“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后來,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么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等,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伙們流連的目光。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簽。然后,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不管時代怎么變遷,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我們的文化傳統,讓我們懷著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同學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們想用什么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發展傳統節日習俗,創新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認識,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相關文章:

    端午節演講稿 介紹端午節的演講稿作文03-21

    端午節演講稿06-08

    端午節的演講稿03-23

    端午節演講稿11-03

    紀念端午節演講稿06-12

    關于端午節演講稿06-10

    端午節演講稿模板06-12

    我們的端午節演講稿06-09

    端午節演講稿范文06-09

    [必備]端午節演講稿07-04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先锋影音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 亚洲中文丝袜精品网 | 综合国产精品2022 | 日本系列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