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的習俗

    時間:2023-01-10 16:40:26 其他節日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的習俗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下面yjbys小編介紹一下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的習俗

      拜“七娘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臺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 臺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托,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后,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愿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并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并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閩南、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

      七夕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后,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說來有趣,臺灣七夕的晚餐,民間還習慣煮食紅糖干飯,這對誘蟲吃藥也起了輔助作用。因何有此獨特節俗?相傳出自海峽兩岸尊奉的北宋名醫“保生大帝”吳云東。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閩南一帶瘟疫流行,好心的名醫吳云東帶著徒弟,四處采藥救治百姓。他見許多大人小孩患有蟲病,就倡導人們在七夕這天購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這天好記,期間又是石榴成熟季節。所以,民眾都遵囑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后來便相沿成俗,并隨著閩南移民過臺灣而沿襲至今。由于吳云東醫術高超,醫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貧民,都尊崇他為醫神。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臺灣冬至習俗06-20

    臺灣青年在閩創業迎來最好時機06-03

    臺灣中元節的習俗06-05

    臺灣中元節習俗08-15

    清明節臺灣習俗06-29

    臺灣的春節習俗06-28

    臺灣春節習俗06-24

    臺灣的春節習俗介紹06-27

    關于臺灣的春節習俗03-12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9 | 中国少妇性爱视频免费的 | 日本欧美精品动漫中文字幕 | 中国浓毛少妇毛茸茸 | 亚洲日本欧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