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蛛應巧的七夕習俗詳解

    時間:2020-11-21 16:13:37 其他節日 我要投稿

    關于喜蛛應巧的七夕習俗詳解

      七夕習俗:喜蛛應巧預兆好姻緣

    關于喜蛛應巧的七夕習俗詳解

      農歷七月初七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有人又稱之為“乞巧節”、“女兒節”。

      由牛郎織女故事衍生而來的民俗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風俗是七月七“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女孩子乞求心靈手巧,實是乞求智慧和技能。

      七夕有這樣的習俗:“有喜子網于瓜上,以為應符!薄跋沧印本褪侵┲耄湃艘曋┲霝榧槲铮小爸┲爰偈孪病币徽f,所以將蜘蛛稱為“喜子”。如果蜘蛛當夜在瓜果盤上結網,就算應驗,乞求到“巧”了。如果蜘蛛所結的網圓整而細密,則最巧,更喜慶。

      陸璣《詩疏》載:“‘喜子’一名長腳,荊州河內人謂之喜母,此蟲來著人衣,當有親客至,有喜也!比藗儼严仓胗骷狻O仓肼湎孪笳鳌跋矎奶旖怠。

      喜蛛應巧是什么?

      七夕習俗喜蛛應巧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喜蛛應巧”即在七月初七晚,將捉來的喜蛛(一種紅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飾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開盒子觀察蜘蛛結網的情況,如果網結得方圓得體,疏密有致,即預示著這位乞巧者心靈手巧。

      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彼沃苊堋肚練q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七夕有“蜘蛛乞巧”的習俗,并隨時間推移而發生演變。唐時視蛛網稀密判斷得巧多少,宋時則以蛛網是否圓正為標準,明代又有不同,發展為“七夕乞巧,使蜘蛛結萬字”。

      這里的“萬”指的是“卍”,而蜘蛛織網本領精巧,能織出形狀規則的絲網,也能織出“卍”字;适业弁蹙鸵源舜斫接拦,而百姓用來表示子孫延綿,富貴安康,所以才有了“卍字不到頭”這句話,意即富貴不斷,福壽千秋。

      乞巧在古代很盛行,尤其是妙齡女孩更是樂此不疲。為何?其實這里面并非僅是“乞求心靈手巧”的`需要,“乞巧”的潛意識里其實是“乞愛”,是對愛情、婚姻和家庭的渴望。

      “七夕乞巧”古時還有三種方法

      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投針驗巧”“喜蛛應巧”“穿針乞巧”和“巧菜”四種方法。

      “投針驗巧”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十分流行的七夕節習俗。具體方法是在乞巧節前一天,取井水、雨水各半,盛于碗中,放在露天下過夜,再放在太陽下暴曬半天。到中午時分,將繡花針放在水面,浮而不沉,然后觀看針在水中的影子。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即在月光下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誰乞到的巧越多,也意味著誰將來能成為巧手女。

      所謂“巧菜”是有些乞巧者在七月初七這日,白天聚在一起把“巧菜(即豆芽)”摘下來,輕輕地放入水盆里,讓“巧菜”漂浮在水面上,她們一邊投“巧菜”,一邊唱古老的歌謠。

    【關于喜蛛應巧的七夕習俗詳解】相關文章:

    七夕習俗之吃巧果05-12

    七夕的由來和習俗詳解05-13

    七夕的習俗:投針驗巧范文05-14

    關于青島七夕習俗:磕巧果、看天河、乞巧05-08

    關于七夕的習俗05-15

    七夕巧果的做法10-11

    大寒節氣的民間習俗詳解02-21

    英國文化習俗詳解05-30

    七夕的習俗05-14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中文字幕国产第一页首页 | 亚洲国产原创AV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国产乱子伦免费 |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社区 |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