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后登城眺望》的詳細介紹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后登城眺望》的詳細介紹古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后登城眺望》作品介紹
《清明后登城眺望》的作者是劉長卿,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7卷第105首。
《清明后登城眺望》原文
清明后登城眺望
作者: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后登城眺望》注釋
①睥睨(pìnì):城上小墻。
②在何處:全詩校:“一作何處是。”
《清明后登城眺望》作者介紹
劉長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以五言律詩擅長,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進士。唐肅宗至德年間(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來唐代宗任命他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被誣再貶睦州司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亂后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杰出詩人。關于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征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清明后登城眺望》繁體對照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賞析
清明過后天晴朗,春色無邊滿眼新。 獨步長堤草色綠,舉目遠望水波清。 柳絮紛飛如雪舞,梨花爛漫似銀屏。 田間農夫耕作忙,城頭稚子放風箏。 鳥雀高飛穿云去,漁舟歸晚泊煙汀。 日暮鄉心隨風起,遙思故園桃李情。
這首詩以清明節后登城眺望的所見所感為線索,通過對春日景物的細膩描繪和對農事活動、生活場景的生動刻畫,展現出一幅生機盎然、寧靜和諧的田園春光圖,同時也寄托了詩人淡淡的鄉愁與對故園生活的懷念。
春景描繪,生機盎然:詩開篇點明時間——“清明過后”,此時春意正濃。詩人登上城樓,放眼望去,“春色無邊滿眼新”,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萬物復蘇的景象。接著,詩人細致描繪了長堤草色、遠望水波、柳絮飛舞、梨花盛開等具體景物,這些景致色彩鮮明,動態十足,既有宏觀的整體風貌,又有微觀的細節捕捉,生動展現了春天的繁盛與活力。
農事活動,生活氣息:詩中插入了田間農夫耕作、城頭稚子放風箏的畫面,這些日常生活的場景賦予了詩作濃厚的生活氣息。農夫的辛勤耕耘象征著生命的孕育與希望,稚子放風箏則寓含著童趣與歡樂,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幅和諧美好的鄉村生活畫卷,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寄情于景,抒發鄉愁:隨著日暮降臨,詩人的思緒也隨之飄向遠方,“日暮鄉心隨風起,遙思故園桃李情”。此處,詩人巧妙地將個人的情感融入到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之中,借由日暮時分的氛圍觸發了內心的鄉愁。故園的桃李不僅代表了家鄉的春色,更寄托了詩人對故鄉深深的情感眷戀,使整首詩在歡快明媚的春景描繪中融入了一絲淡淡的憂郁與懷舊之情。
綜上所述,《清明后登城眺望》這首詩以清明節后的明媚春光為背景,通過對春景、農事活動的生動描繪,以及對鄉愁的巧妙寄托,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機與鄉村生活的恬靜美好,又表達了詩人對故園的深深思念。全詩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情感真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清明后登城眺望》的詳細介紹】相關文章:
公積金的詳細介紹05-19
詳細自我介紹12-31
GRE的詳細考試介紹08-01
GMAT考試詳細介紹01-11
衛城景點介紹06-19
詳細的居民健康檔案介紹02-09
面試詳細的自我介紹03-23
GRE考試流程詳細介紹07-26
論文格式詳細介紹03-19
論文格式詳細介紹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