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馬原歷年考點

    時間:2022-07-31 17:59:01 考研政治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18考研政治:馬原歷年考點匯總

      【摘要】暑假已經悄悄來臨,距離考研也越來越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開始復習政治呢?幫幫今天給大忌整理了考研政治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主要考點,政治比較薄弱的小伙伴一定要每天抽出一點時間看看哦~要相信日積月累的力量。

    2018考研政治:馬原歷年考點匯總

      考點一:哲學基本問題

      恩格斯——“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精神和自然界)的關系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

      2.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3.根據對世界存在狀態不同的理解,劃分為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辯證法: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認為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內部矛盾。

      形而上學:堅持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考點二:意識觀

      1.意識產生的條件:(1)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沒有人腦就沒有意識);(2)社會實踐特別是勞動在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意識的本質: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

      馬克思:“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考點三:實踐觀

      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

      2.實踐的特征:直接現實性;自覺的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3.實踐的基本形式:物質生產實踐(最基本);社會政治實踐;科學文化實踐。

      4.實踐是人類的存在方式。

      考點四: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體系中的實質和核心

      1.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

      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斗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的,是包含差別和對立的同一。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學認識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

      考點五:實踐和認識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1.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1)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2)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認識特別是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有兩種情況:一是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會使實踐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效果;二是錯誤的認識誤導實踐時,就會對實踐產生消極的乃至破壞性的作用,使實踐失敗。

      考點六:認識的本質

      1.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

      在認識的本質問題上,存在著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一條是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路線,另一條是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唯心主義路線。

      唯物主義哲學堅持反映論的立場,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唯心主義哲學顛倒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否認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把認識看作是先于物質、先于實踐經驗的東西。這就割斷了認識同客觀現實的聯系,否定了認識的客觀依據,陷入了主觀隨意性。

      2.辯證唯物主義能動反映論與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的區別

      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第一,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第二,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造性的過程。

      第三,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以實踐為中介而實現的。

      考點七:認識的過程

      (1)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第一次飛躍)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人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它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通過思維對事物內部聯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假說和理論等形式。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①勇于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正確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②必須經過理性思考的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理性認識到實踐(第二次飛躍)

      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第一,要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第二,要把關于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同主體需要和利益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

      第三,要把理論的正確性與現實的可行性統一起來。

      第四,理論必須被群眾掌握,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考點八: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1.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

      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包括:①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②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合稱生產資料。③勞動者。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第一生產力。

      2.生產關系的含義和內容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在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決定性的。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是否適合生產力的狀況。

      考點九: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的本質

      從人與動物相區別的層次上,人的本質在于勞動。

      從人與人相區別的層次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2.人民群眾的范疇

      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

    【考研政治:馬原歷年考點】相關文章:

    2017考研政治大綱馬原部分對比表08-19

    2017考研政治馬原唯物論練習題及答案06-17

    2017年考研政治馬原哲學復習的四大建議06-19

    2017考研馬原常考成語及諺語解析08-06

    2017年考研政治考點練習題與答案08-07

    檢驗技師考點:免疫原分類方法06-09

    檢驗技師考點:免疫原異物性06-09

    內科主治醫師考試歷年考點匯總08-13

    檢驗技師考點:免疫原特異性06-09

    中考政治科目復習考點的歸納06-30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日本特级婬片免费看 | 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 | 亚洲成AV人影院在线观看网 | 曰本亚洲欧洲色A在线 | 久久丝袜熟女国产 | 欧美精品AⅤ免费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