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位青年學者的求學勵志故事(精選10篇)
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成功者的背后往往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和痛苦,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位青年學者的求學勵志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一位青年學者的求學勵志故事 1
一
在我上學的22年(1987—2009)中,充滿了坎坷與風雨。
7歲時,母親想讓我上一年級,因為交不起錢,只好先上幼兒園,荒廢了一年寶貴的時間。12歲時,家里勉強讓我上到五年級,我差一點因為交不起考試費用,而失去參加小升初考試的機會。班主任老師來我家做工作,可是,家里實在沒錢。結果,班主任代我交了錢。我考了全鄉第二名。然而,這個成績絲毫沒有給我帶來喜悅,相反,帶來的是無盡的痛苦,因為我不知道我家從哪里能弄到學費。鄰居家的孩子都沒有考上,卻因為有錢,可以花錢上初中。當他們興高采烈、歡聲笑語地去鎮上上學時,我只能在家里幫忙干農活。村里有個好心人,也是同一姓的家里人,想資助我上學,我很高興。可是,很快希望就落空了。因為他家里人的反對,他也不得不放棄資助我的想法。
那一年秋天,同齡人都在新學校上學,可我,只能在家里放牛。那個秋天,我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詞。和我家共養這頭牛的大爺,總是批評我放牛不認真,說牛兒沒吃飽。滿懷委屈的我,也不爭辯,只是在想,我不適合放牛吧。
人是沒法選擇自己的出身的。1980年我出生于安徽潛山的一個小山村。我爺爺有三個孩子,我父親是老小。奶奶在我出生之前不久就去世了。大叔腳殘疾。二叔是個瞎子,很早就去世了。父親讀過新式學堂,但為人怯懦,沒有主見,且不會生活。母親則好強。我8歲時,爺爺病逝,家中無一分積蓄,多虧一位醫生資助了20塊錢,才最終辦了喪事。爺爺去世后,家境每況愈下。母親無奈,開始四處做生意,一開始是收破爛,后來是做蔬菜生意。
雖然20世紀80年代已經改革開放了,但是我們那個小山村還是籠罩在一片詭秘、落后、封建的風氣之中。當我母親第一次穿連衣裙回家時,全村都沸騰了。隨后,她認識了一個生意上的異性朋友,帶他回家時,全村更是亂成一鍋粥。我還記得,那天晚上,我、大叔以及母親的那個朋友睡在一起。突然,有鄰居急匆匆地大叫開門,父親起來開了門,一幫人就像兇神惡煞的土匪一樣奪門而入。一群婦女穩住了我母親,一群男人則沖進我們睡覺的里屋。他們將母親的朋友抓起來,推搡著帶到老屋大廳。第二天,他們把他送到了村公所,我看見有村干部在審問,有干部在做筆錄,全村人都圍在外面看熱鬧,那情景如今仍歷歷在目。
母親性格暴躁又很好強,經常與鄰居吵嘴、打架,而父親又軟弱,因此母親和我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辱。有一件很屈辱的事,現在想起來,依然讓我很痛苦。那時我還很小,一個鄰家婦女和我母親吵架,結果她拿起淘糞的糞勺蓋在我頭上。在農村,這種做法是很惡毒的,其用意也很明顯,是希望我永遠晦氣,永遠也長不大。
二
因為這些背景,再加上這次事件,母親想到了離婚。那時,我11歲。母親走了,留下孤零零的我,還有6歲的弟弟。
可憐的弟弟沒人照顧,又黑又瘦,直到現在村里人還叫他“黑佬”。他常常自己睡在地上,由于沒有人管教,他變得很頑皮,還時常小偷小扒。鄰居就向我告狀,我也沒辦法,常常關起門來用皮帶打他,我一邊打,一邊哭。
也就是我考上初中的那一年,父親養了一頭豬。我沒有求他賣掉豬給我交學費,因為我知道,即使這一次湊到了學費,還有下一次。以前,我找他要學費時,他總是讓我一個人去要債。他只會賣苦力,而別人總是不及時給工錢。我只能認命。那一年冬季,父親聽從鄰人的建議,讓我跟隨鄰人的親戚一起去外地打工。那時,我才12歲,先來到離家幾十公里的師傅家,幫師傅家干農活。早上要早起。寒冷的冬季早晨,田里全是一層白白的霜凍,我只能咬牙堅持下去。有時,師傅讓我給他的孩子送衣服或者書包,看到同齡人在學校里安靜地上課,我心里說不出是什么滋味。后來,師傅帶我外出了,來到另一個城市——宣城。我師傅是彈棉花的。因為我力氣小,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活,如刨舊棉絮、牽線等。刨舊棉絮時,常常弄得鼻子里都是棉絮,幾乎令我窒息。牽線是用中指勾著,常常弄得中指關節處裂開大口子,血流不止。那時,我身體不好,常常有蛔蟲爬出來,我自己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艱難的冬天過去了,我掙到了75塊錢。我穿著在外打工時好心人給的衣服回家了,很認真地將這75塊錢交給父親。他拿著錢去辦了年貨,我們過了一個快樂的新年。后來,我從別人那里知道,父親舍不得賣豬給我交學費,卻聽從鄰人的建議一起去偷別人家的打稻機,被抓,受罰,結果賣了豬交罰款。
第二年春天,母親在外婆家聽說了我的事情,非常痛心。尤其是聽到有人說我考了全鄉第二名之后,便義無反顧要讓我重新走入課堂。一開始,村里人還跟我說:“你媽媽會不會拐走你,要賣了你呀?”我無所適從。外婆家離我家有20多公里,那一次天正在下雨,母親冒雨走來找我,卻遭到村里人的白眼。
很幸運的是,因為母親的努力,以及母親改嫁后的叔叔,也就是她的那個朋友的支持,我終于重返學校了。我重新上五年級,并于同一年參加小升初考試,結果考了第一名。上了初中,我的成績依然名列前茅,但那時也非常艱苦。雖然母親改嫁了,但她家里的經濟也很緊張。而且,她改嫁到的地方也和我們村子一樣,對于外來婦,村民們充滿了懷疑、敵意與仇視。尤其是母親執意要讓我上學,更讓他們憤怒。他們認為我母親是要拐騙繼父家的財產,并不安心在那里過日子,也因此妯娌之間常常吵嘴、打架。盡管阻力重重,母親還毅然堅持讓我上學。不過,很幸運的是,我的繼父對我上學還是盡心盡力的,盡管他有時也忍不住會受到別人的挑唆,對我母親大打出手。母親不止一次和我說過,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堅持,因為她要讓我上學,她要讓她的兩個孩子好好活著。
在那段艱難困苦的日子里,我最擔心的不是我的成績,而是每個學期開始,因為,學費問題總讓我一籌莫展。開學之初,我在馬路邊等母親來,常常是望眼欲穿,常常是欲哭無淚。餓了,啃一口父親給我做的干糧;渴了,就只得忍著。馬路上塵土飛揚,那時我是多么恨汽車!我恨它們耀武揚威地在我面前駛過,而留下令人討厭的漫天灰塵!
然而,溫暖的校園生活讓我孤獨、受傷的心靈重新充滿了陽光和雨露,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常常幫助我。有位英語老師的夫人在食堂工作,好心的她常常不收我的飯票,還多給我飯菜。化學老師會時不時塞給我10塊錢。而我最幸福的事,就是每個周末買些好吃的東西帶回家,給大叔和弟弟吃。
可是,有一次,由于粗心,我犯下了不可彌補的錯誤。因為吃不飽,父親給我做一些干糧讓我帶到學校吃。我吃不完就帶回家,因為可以給豬吃,不能浪費了。那時沒有多少糧食,一次,大叔很餓,就找到我書包里留下的干糧。可是這些干糧發霉了,大叔吃了之后中毒身亡。無論我怎樣后悔,無論我怎樣哭泣,無論我怎樣呼喊,疼我愛我、與我相依為命、善良可憐的大叔還是走了。
回想大叔去世前一年的暑假,父親外出打工了,我睡在床上,大叔早上起得很早,去干農活了。結果鄰人偷走了裝有財物和證件的箱子,大叔害怕父親回來會責罵他,使勁地用腦門撞墻。他恨自己為什么沒有鎖門,為什么沒有看好家……一年后,受盡了痛苦和屈辱的大叔離開了這個世界。現在,我想好好伺候他,買好吃的給他,可這個簡單的愿望已經無法實現了。
三
初中三年很快過去,雖然我的'分數可以上重點中學,但我們學校的校長表示,如果我高中的成績還是和初中一樣好,學校就免收我的學費。因此,我還是留在母校繼續上高中。最令我焦慮和擔心的事就變成了每個期末統計成績。還好,每個學期我都是年級第一。
高中期間,老師、同學對我的幫助更多。新校長會定期接濟我一些錢,班主任、英語老師讓我去他們家吃飯,同學們也常常幫助我。周末,同學們不嫌棄我家破舊,一起到我家玩。鄰居還很好奇地問他們:“他家這么窮,你們來干什么?”
鎮里離家5公里,初中時,我每個周末都要回家,因為要帶咸菜和米。有時回到家,只有我一個人,肚子早就餓了,只好自己燒飯,弄得我汗水和淚水一起流。沒有米的時候,我就常常吃地瓜。鄰居又好奇地問:“你喜歡吃地瓜嗎?吃地瓜會飽嗎?”弟弟一知道我回來了,就立馬消失得無影無蹤,他怕我管他打他。
高二的時候,在班主任、校長的幫助下,鎮上有位領導陳叔開始資助我。學習任務日益繁重,我周末回家的次數少多了。
1999年高考,我估的分數可能要比重點線多七八十分,校長就給我填了北京大學,他說如果考不上就免費讓我復讀。班主任則比較謹慎,建議我在提前錄取志愿填了外交學院。
我還記得班主任帶我去合肥,見了招生老師。結果老師說我太矮(我1.65米),班主任哀求道:“他還是小孩,還會長的。”最終還是不行。班主任擔心我可能考不上北大,太可惜了。
不過,上天眷顧可憐人,我竟然被北大錄取了。后來我才知道,我是北大在安徽招的23個文科學生里的最后一個。我還從別人那里知道,我們縣重點中學有個復讀的學生,分數比我還高,但沒有被北大錄取。我打心眼里感謝那一年北大在安徽的招生老師,是這位老師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我考上北大的消息傳到了小山村,村里人大吃一驚。或許他們永遠也不會想到我會考上中國最好的大學,也不會想到從小受到晦氣詛咒的我會有這么好的成績。村民們馬上給我家送禮,張羅要送我上學,見面了還時常請我去他們家吃飯。要知道,在考上之前,我幾乎沒在他們家吃過一次飯。那種感覺真是太諷刺了。
因為陳叔的幫忙,我很快就籌到學費。陳叔把我送到了合肥,在分別之際,他請我吃飯。當時,我哭了,不知道是感激,還是擔心未來的生活。我只記得他對我說了一句:“清和,不要怕,我們會一直支持你!”
我清晰地記得,我一個人扛著大包裹,坐著學校安排的大巴,來到北大昌平校區。接待我的老師問:“你是一個人來北京的嗎?”我點點頭。她說:“了不起。”一開始,我的普通話不是很好,常常被人誤會。
來到北大后,先前的擔心變得沒必要了,我們縣里有一家人開始資助我。同時,班主任也了解到我的情況,常常幫助我。學校里還有各種獎學金,我的經濟狀況開始好轉。
大一開始,根據成績以及家庭狀況,我就獲得了“奔馳獎學金”,而且是連續四年。也是在大一寒假,我家才通了電,盡管我們村很早就通了電。以前,我一直在油燈下看書。大四時,我申請了貸款,同時非常榮幸地獲得了國家一等獎學金。
2003年,我獲得免試上本系研究生的機會。2005年,我又由碩士研究生轉為博士研究生。2006年,在我的導師孫尚揚教授的無私幫助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盧龍光教授的支持下,我獲得北大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的資格。從2006年到2008年,我在香港生活、學習。
直到今天,除去在香港的兩年,我在北大生活了整整8年。其間,歡樂多于淚水,幸福多于痛苦。但是,一想到家里的情況,我還是忍不住很痛苦,尤其是想到自己還沒有能力讓母親安享晚年,心中甚是愧疚。
一位青年學者的求學勵志故事 2
選擇了重新讀書,考取博士學位就是最高目標,也許我一輩子都完成不了,但這是我的追求。52歲的淦叔與中新社記者如是分享他的求學夢。
淦叔原名淦菊保,是江西南昌人,剛剛考取了江西中醫藥大學2015級研究生。年輕時,他做過獸醫、銷售員、圍棋老師,開過公司。
2008年,為激勵兩個兒子用功讀書,淦菊保與大兒子一起參加高考。盡管分數達到專科錄取線,但他沒有填志愿。2009年,他再次同小兒子一起踏入高考考場,被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錄取。
拿到錄取通知書后,淦菊保欣喜萬分。年輕時,他參加過兩次高考,但都與中醫院校無緣。他稱,學醫的夢想要實現了,我肯定要嘗試。
對于淦菊保的決定,家人雖不能理解但支持。二兒子淦南云說,老爸跟我們一起復習,晚上十二點,他還有精力。他為自己的夢想付出,我佩服。
2009年,淦菊保帶著對生活、對成功與失敗更深刻的認識重返校園。由于年紀比較大,他被同學稱為淦叔。
面對同班同學驚訝、質疑的眼光,淦菊保在開學第一節課上說,今天我站在你們面前首先是一種失敗,從某些意義上來是一種成功。失敗的是,我的同學現在有些是博導,有些是知名企業家,跟他們比,我是失敗。但成功的概念不是用錢、名氣和榮譽衡量,我覺得成功只要他認識到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他又能夠身體力行地去做。
而伴隨著年齡增長,淦菊保記憶力遠不如從前,學習效率不如他人。面對困難,他選擇勤奮并尋找方法。
我學習的風格是,只要打開眼睛就一定在看書。淦菊保說,晚上看書到一點多才睡覺,兩三點鐘醒后用手機燈光看書,四五點鐘又睡著,七八點鐘起床繼續看。
淦菊保英語基礎薄弱。為克服難題,淦菊保尋找每個英語單詞的關系,總結出活記單詞的方法。
從詞源的'角度記單詞,從詞根的角度記單詞,詞根也是活記。解決了詞匯問題,淦菊保如釋重負。
除學習壓力,淦菊保還有經濟重擔。2009、2010年兩年期間,淦菊保一家四口,父子三人同時在讀書,一年三個人大概要五萬塊錢,一家生計靠妻子一人。
為緩解經濟壓力,淦菊保到少年宮兼職教圍棋,妻子李慧蘭賣小吃,到火鍋店打工。李慧蘭說,煩的時候累的時候都有,但覺得他讀書比較辛苦,他既然想圓自己的夢,只有默默支持。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淦菊保通過專升本考入江西中醫藥大學,成為校園里的勵志人物。
然而,面對校園里那些年輕人,他時常有一種與他們交流的沖動,但無形中卻仿佛總有一道心墻。
有大部分學生不會主動和我交流,愿意交流的比較少。淦菊保稱,我怕自己不受歡迎,總覺得還沒有足夠的勇氣主動聯系他們。
如今,淦叔已基本融入學生群體。平常跟他走得近的學生都佩服他。劉奇超是淦菊保的大專同學。多年來,淦菊保的鼓勵讓他受益良多。
在劉奇超的印象中,淦叔從不浮躁。他報了5000米長跑,我們年輕人剛開始跑得很快,但到后面就筋疲力盡跑不動,大叔開始沒我們跑得那么快,但他的步伐不疾不徐,5000米他能完全跑下來。
2014年,淦菊保參加考研,因英語差3分失去機會。2015年,淦菊保的考研初試成績超出國家線11分。但考研不是他的最終目標,博士學位才是他想達到的高峰。
記者在他的寢室看到,桌子上堆放了醫學專業英語術語用書、日常臨床英語口語、英語字典等書籍。
這些書是我的寶貝,是為考博做準備。他翻開臨床英語口語書,告訴記者,讀碩士第一目標是攻下專業英語。不把專業英語拿下來,考博難度很大。
談及未來的就業,淦菊保笑著說,本領學好了,好工作自然會找你。將來不管是哪個行當,只要能勝任,我就很開心。
一位青年學者的求學勵志故事 3
勤奮,是學習的根本。沒有了勤奮,就算在聰明,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可能會想,華羅庚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肯定在名牌大學上學。而這樣想你就錯了。華羅庚只讀過初中,根本沒上過大學。它的成功靠的是勤奮、刻苦地自學。
華羅庚原來也很調皮、貪玩,但他很有數學才能,經常在課上回答出許多同齡人不會的數學題。
可是,這么有才能的一個聰明的孩子卻在念完初中時失學了。家中貧窮,沒有辦法供他上學。此后,他回到了家里,在自家的小雜貨店做生意,賣點香煙、針線之類的東西,替父親挑起了養活全家的擔子。
然而,在華羅庚的.心中依然放不下數學,依然酷愛數學。不能上學,就自己想辦法學。一次,他向一位老師接來了幾本數學書,一看,便著了魔。從此他一邊做生意一邊算賬,一邊學數學有時看書入了神,連客人都忘了招呼。傍晚,店鋪關門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的在數學王國里漫游。一年到頭,幾乎每一天都要花出十幾個小時,來鉆研數學,有時,甚至連覺都不睡了。還有的時候,睡到半夜,想起一到數學難題的解法他準會翻身起床,點亮小油燈,把解法記下來。
而后來,他卻患上了傷寒病,經過半年的治療,總算活了下來,但左腳卻終生殘疾了。而華羅庚并沒有因為病痛而停止對數學的研究,他躺在床上,寫出了許多著名的數學定理。在不懈的勤奮下,他終于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數學家。
不只華羅庚,還有牛頓、蘇布清俄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數學家、文學家,都是靠只勤奮獲得成功的。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像他們一樣勤奮學習,為將來的成就做準備!
一位青年學者的求學勵志故事 4
1953年,豫劇《穆桂英掛帥》來滬演出。得知馬金鳳會親自登臺表演,梅蘭芳喜出望外,一連買了三場戲票。每當馬金鳳扮演的穆桂英披掛上臺時,他就細心揣摩她的一招一式,以及唱腔、身段和表演,甚至連一個表情也不放過。
最后一場演出結束后,梅蘭芳走進后臺恭賀馬金鳳演出成功,同時邀請她去家中做客。此消息傳遍了整個豫劇團,師兄師妹無不羨慕萬分。有人說:“能去大師家真是三生有幸啊!”還有人說:“去了之后一定要虛心求教!”
第二天下午,馬金鳳登門拜訪。一見面,她便深鞠一躬,嘴里說:“還請梅大師多多指教”。梅蘭芳忙扶起她,笑著說:“今天可不是我指教您,而是請您指教我的。”馬金鳳大吃一驚,心想自己不過在豫劇界稍有名氣,而眼前的.人則是享譽全國的京劇大師。論舞臺經驗、唱腔,任何一點都堪稱戲曲界的標桿,自己怎么敢班門弄斧呢?想到這里,她一邊后退,一邊擺擺手道:“實在不敢當。”
梅蘭芳見狀,誠懇地說:“多年來我一直有個愿望,將豫劇《穆桂英掛帥》改編為京劇。早年間我曾扮演過小穆桂英,但中老年穆桂英還從未嘗試過,尤其是她掛帥上陣這個階段。您演的穆桂英很出色,所以我真心向您請教。”聽到這里,馬金鳳原本惴惴不安的心平靜了許多,她不再推讓,而是大膽地將自己扮演穆桂英時的心得向梅蘭芳一一分享,例如老年妝如何表現,聲音、語速怎樣把控,服裝、道具有什么特點等。
為了塑造好一個角色,梅蘭芳撇下身份虛心求教。在他的努力下,京劇《穆桂英掛帥》一經推出便場場爆滿,最終成為梅派經典之作。
一位青年學者的求學勵志故事 5
甘蠅是古時候有名的神箭手,他把弓一拉開,野獸就被射倒在地上。徒弟飛衛跟著甘蠅學射箭,本領更是強于他的老師。有個叫紀昌的又跟飛衛學射箭,飛衛對他說:“你要先練習不眨眼睛,之后再談射箭。”
紀昌回到家里,仰面躺在妻子的織布機底下,死盯著一上一下的腳踏板。兩年后,就算是錐子的尖頭刺到他眼睛里,他也不會眨一眨。紀昌將自己練功的過程告訴了飛衛。飛衛說:“功夫還沒到家,還必須鍛煉視力才可以。能把小的物體看得很大,將模糊的東西看得很明顯,之后再告訴我。”
紀昌回去就用牛毛系上一只虱子,懸掛在窗戶上,目不轉睛地看著它。過了半個多月,看見虱子漸漸變大了;又過了幾年,看那虱子竟有車輪那么大,此時再看其他比虱子大的物體,都好像小山丘一樣大了。于是紀昌就用北方燕國牛角造的弓,南方越國所產的'箭,去射那虱子,絲毫不差穿過了虱子的中心,而懸掛虱子的牛毛卻沒斷。他把這情況告訴飛衛,飛衛十分開心,激動地說:“你已經掌握了射箭的技巧!”
不經過勤學苦練,就妄想練成一身本事,這比登天還難。
一位青年學者的求學勵志故事 6
26歲的古成龍可能很快就要成為一家上市物聯網公司的老總了。他參與創辦的上海左岸芯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最近正在籌備上市事宜。
公司投資人張波怎么也想象不到,自己會與一個出生于1988年的毛頭小伙兒合作開公司,他說:“我是1983年大學畢業的,我畢業5年后他才出生。”
年長的張波總愛調侃古成龍,一邊夸他腦袋靈光,一邊尋找他非同尋常的智慧的原因。為了與這個愛吃螞蟻的小伙子合作,張波甚至放棄了與一名物聯網界知名專家的合作機會,他說:“教授擅長理論、善于完成一個既定項目和目標。這小子不同,他有很強的規劃能力、動手能力,適合創業。”
但中學老師眼里的古成龍,就沒那么優秀了。這個初三以前“沒上過學”的“小混混”,曾在半年時間里自學成為全校第一名——這多少令辛勤教書的老師們有一種挫敗感。吃了3年螞蟻的“小混混”。
這是一個在新疆某軍區家屬大院里出了名的“壞榜樣”——不學無術,四處瞎混。從小學到初二下半學期,古成龍就沒怎么上過課。他的精力都用在學校之外。家屬大院前后3條街的大小事端,這孩子全都能擺平。
那時學校、家里附近的大小網吧,都要給古成龍上交“保護費”,“如果不交,我可能會砸店。”他所能回憶起來的兒時生活,大多與打架和螞蟻有關。
“我小時候就想練絕世武功,喜歡毒物、毒掌什么的。”古成龍說。他曾在軍區大院里拿樹枝蘸著糖水釣螞蟻吃,這個習慣,他堅持了整整3年。到后來,從螞蟻的種類、生活習性,到螞蟻的口感、味道,他都能分得一清二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兒子的特殊癖好,他的父母沒有任何阻攔或者反對。“他們就覺得這是我自己的事兒,也不管我。”古成龍說。父母的“放養式”教育,讓古成龍從小就養成了自己做決定的習慣,不論后果怎樣,他都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包括“不好好念書”這件事兒,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的父親也很少管他。到了快上高中時,父親找他談了一次話,問他:“將來要不要上高中?不想上高中的話,就選擇一個職業,上個中職,以后再上高職。”
古成龍為此專門查了新疆一些職校的專業,但并未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他決定先上高中再說。
聽說古成龍要上高中,班主任老師傻了眼。這個從不認真聽課的差生竟然在老師面前“獅子大開口”起來:“怎么報名參加中考?中考要考些什么?烏魯木齊最好的高中是哪一所?大概需要多少分能考上?”
還沒等古成龍問完,老師就擺出了對待差生常用的、懷疑加鄙視的經典眼神,說:“這所學校你就不要想了,你要是能考上烏魯木齊一中,我把頭摘下來給你當球踢。”
彼時,古成龍的學習成績是——數理化考試得分從未超過20分。從數理化不到90分到全校第一。
2003年,15歲的古成龍自行決定不上初三了。他要在常人認為最關鍵的一年里,完全不上課、不補課,自學備考。這樣“奇葩”的決定,他的父母竟然也同意了。
根據中考大綱的要求,古成龍一個人跑到新華書店買了幾本輔導書。為了節省開支,他還從爸爸、叔叔以前用過的教材里,淘了很多二手書來用。
不到一年時間,中考來臨。古成龍的中考成績著實令全校師生震驚,不僅是全校第一,還比全校第二名的總分高出30多分。
那一年,校長下令,中考成績不要在學校里張榜了。按照以往的慣例,學校會在中考后把全體學生的成績張榜公布,以鼓勵好學生、激勵后進生。但這一年,校長擔心古成龍的出現將在校園里刮起“休學風”,決定低調一些。
超強的自學能力,成就了今天的古成龍。
高中時,他“故技重演”,在基礎學科之外,又自學了計算機。那時的一條捷徑是,如果某個科目拿到全國、省級校外競賽的好名次,就可以不用參加高考,直接保送上大學。
古成龍選擇了計算機專業,因為這個專業與一般的數理化基礎學科相比,校內課程較少,大多數學生不會選擇這種冷門且沒人教的專業,競爭也并不算太激烈。同時被他選中的還有生物專業,理由類似。
還是通過自學,古成龍在省級計算機、生物競賽中,拿到了一等獎的好成績。高中畢業那年,他拿到了華中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3所大學破格錄取的通知書。直到今天,他還在根據自己的創業需要不斷自學。
“雞瘟和普通的感冒可不同,它也分好多種。現在的養雞戶,7天給雞打一針抗生素增強抵抗力,這種做法不安全也不可持續。”最近,這個計算機科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研究怎么養雞。他開發的智能物聯網終端,或將被一部分養雞戶先行使用,“他們可以通過手機,實時監測雞棚的環境、溫度、含氨率等,再用手機直接遠程調節雞棚環境”。
合伙人張波正是看中了他的自學能力。“一個需要公司軟件部、硬件部、系統部一起來開發的產品,他一個人就能全部搞定。”張波說。古成龍是學計算機軟件技術的,同時還快速自學了電化學、芯片技術等,過目不忘,學科交叉能力特別強。年輕人要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
古成龍從小就是一個喜歡自己做決定,且善于自己做決定的'人。
“他不聽話,要管也管不住,索性讓他自由發揮。”張波對古成龍的家庭比較了解,他最常聽古成龍的父母說的話是:“你自己決定吧。”
初三休學一年,是古成龍做出的第一個人生重大決定。此后,從走競賽保送路線,到選大學、選專業,再到創業,到“移民”上海,都是他為自己的人生、為自己想要的生活所做的長遠規劃。
挑選大學那會兒,軍人出身的爺爺堅持要求讓他選擇軍事院校,但他堅持要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拒絕國防科技大學的理由聽起來有些幼稚,卻飽含了這個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的期許:“國防科技大學的門衛都不讓我進去參觀,紀律森嚴,我不喜歡被管制;華中科技大學在武漢,太熱,我不想以后在那里生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地理位置不錯,雖然也有軍事背景,但紀律寬松一些。”在決定去哪兒上學之前,古成龍一個人從烏魯木齊跑到這3所學校去考察了一番。決定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時,爺爺氣壞了。
爺爺當即決定,孫子上大學這4年,全家不準給他一分錢的生活費。古成龍心里暗暗發笑:“幸好有獎學金,還不用交學費。”
大二那年,古成龍還拿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全校嘉獎令。他在一天半時間內,編寫了2.5萬個計算機代碼,測試一次通過,沒有一處錯誤,及時完成了某型號飛機的火控系統研究任務。然而,臨近畢業時,他又做出了一個與大多數同學截然相反的決定——不去部隊工作、不留校從事軍事研究,而是到上海創業去。
在上海市嘉定區菊園社區,古成龍設計的“城市體征監測系統”,每個小時都在向環保部門傳輸實時數據。
一根鐵桿,頭頂一塊太陽能板,一個監測傳感器,外加一塊小小的防護板——這個造價僅兩三萬元的監測系統,如今正取代以往耗資30萬元一間的“儀表監測屋”,為智慧城市提供第一手的環境數據。
古成龍說:“學了理論,要有所運用才行。我不想走科研路線,想把技術付諸實踐、創造價值。”盡管科研機構工作穩定,但古成龍還是喜歡做些有挑戰性的事。“年輕人的人生應該要好玩一些。”如今外形斯文的古成龍,臉龐上依舊掛著兒時的那股子頑皮勁兒。
一位青年學者的求學勵志故事 7
最近,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中國新聞》凌晨檔迎來四位新主播,這些身上還帶著校園青澀氣息的“小鮮肉”,給一向嚴肅的新聞主持節目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其中92后實習主播李澤鵬首次出鏡就引來無數關注,憑借“央視史上顏值最高男主播”迅速走紅網絡,他的微博更是被網友瘋轉。
李澤鵬眉目清秀,輪廓分明。他時而端莊嚴肅,時而耍寶賣萌,無論是臺上的沉穩大氣,還是臺下非主流愛臭美自拍的百變風格,都引來了各路網友的紛紛吐槽。“小哥顏值太高”,“為了他可以早起看新聞”,“有點醉人”,“帥炸了好嗎”……看來,李澤鵬帥呆了是一點不假。
可是如果你就此以為李澤鵬是“天生一副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就大錯特錯了,原來在學校他是一枚學霸,是“明明可以靠臉吃飯,還要拼才華”的典范。能上央視,他是憑借自身過硬的本領,在學校和央視的嚴格選拔中,過五關斬六將經過了層層角逐,獲得此機會,然后在央視先做幕后配音,半年后業務水平達到央視的要求才不被淘汰,有機會出鏡。而在這一年里,他付出的是超負荷的勞動,在學習期間,他從沒缺勤過一天。
李澤鵬能做學霸,不是靠的天賦,而是努力拼搏,一路走來,他留下了勤奮好學的足跡。
2011年,在經過“高四”的洗禮之后,李澤鵬以高分被中國傳媒大學播音學院本科錄取。進了夢寐以求的大學,他躊躇滿志,但很快他就有清醒的認識,在這里,人才濟濟,帥哥靚妹云集,要想出人頭地,光靠拼顏值肯定不行,還得有出色的才華,于是要做學霸是他提上日程的頭等大事。
首先,他刻苦學習專業知識。每天上課之前,他做足功課預習,不懂的地方他就做好標記。他經常去閱覽室,根據所學知識查閱大量有關的書籍,重點的部分,他經常摘抄下來反復記憶。這樣有備而學,效果果然不一樣,老師在課堂上說到的理論知識,他經常能立馬說出出處。不懂的地方他格外關注,一直到弄懂為止,因此,任課老師對他的勤奮好學印象特別深刻。
學習知識,他深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一直堅持做筆記,而且特別仔細認真。一次,一位同學考前找他借筆記,他搬出一大堆,課堂上的、課外的、基礎課專業課的都有,那位同學看得目瞪口呆,直呼:“這樣做筆記,我也是醉了!”他對專業的感悟和追求特別執著認真,而且能理論結合實踐。
在學校,他參加了校廣播站播音室主持人的選拔,從眾多的競選者中脫穎而出。這樣,他每天可以進行播音實踐練習,日積月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主持風格。他說:“雖然我多了一份辛苦,卻也多了一份收獲。”
大一開始,他的成績一直穩居班級第一名。
接下來,是克服羞怯的心理。做主持人,面對的是觀眾,在主持節目時必須要有強大的心理抗壓力,也就是不能怯場。平常,在學校里主持播音節目還行,可是一上重大的場合,李澤鵬就難免發憷。為了鍛煉自己,大二的時候,他利用業余時間擔任云南衛視《新看點》主播,慢慢地消除了緊張的.心理,也學到了很多實際的知識,這為他日后打下了堅實的主持基礎。大三時,憑借自己的實力,李澤鵬競聘到央視財經頻道擔任記者。
李澤鵬不僅播音專業業務在全班名列第一,他還輔修了電視編導的雙學位,是位不折不扣的學霸,同時也是一位采編播全面型人才的男主播。今年臨近畢業,多家省級電視臺向李澤鵬拋出過橄欖枝,經過權衡,他選擇留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他知道在這全國主持的最高平臺,競爭激烈,壓力肯定很大,但他堅信,只要自己勤奮努力,終歸有一天,他會成為一名出色的央視新聞節目主持人。
看到了李澤鵬背后的勤奮努力,我們明了:縱使他帥呆,原來亦是學霸。
一位青年學者的求學勵志故事 8
馬冬晗會成為“學霸”,源自剛入校就感受到壓力山大,這也是很多優秀學子剛入清華的同感。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系教授李葆春曾回憶說:“剛到清華上學的時候,喜歡攀比學習。無意發現排學號的算法是同時‘參考’高考分數和生源地區,來自北京的同學都在班上排到前列,我的更是排到第一,比北京第二的一個鄭同學多了三分,不禁得意溢
于言表。這一切在一兩個學期之后迅速變成了美好的回憶,因為兩個原因。第一是知道了很多牛人壓根就沒有參加高考,直接保送清華了,還隨便愛上什么系就上什么系。第二知道了這些人實在不是吃素的,凡是跟數學有關的課程成績都根本無法追隨其后,就像玩賽車游戲時發現自己的車實在太爛,技術再好都沒戲。賽車比賽變成了觀賞性的比賽項目,看看這些牛人之間誰贏誰出局。當然這些牛人考試都接近滿分,完全分不出高低來。”
“清華年年都有學生跳樓。原來一直都是最優秀的,一進清華必然要分出名次,有些人就接受不了。第一、第二學期,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就是輔導員跟我們強調要擺正心態,找準自己的位置。”陳俊回憶說。
本科保送清華、博士畢業于普林斯頓的黃超也說:“清華的學生給人感覺棱角小一點,不是那么才氣外露,這是因為清華不但有很多牛人,而且在各個方面都有牛人。也許你本來還挺沾沾自喜的,一到這種氛圍,自然而然會變得老實一點,知道要去努力,造就了清華非常務實的學風。”
而馬冬晗對自己的評價則是“適應能力差”。大一上機械制圖課,她自言自己是那種空間想象能力特差的人,給一個立體的一面讓想象它的其他幾面,她就想象不出來了,一度擔心自己這門課的考試會掛掉。微積分也是一開始就學得很懵,常常望著一黑板的板書不知所云。大一上學期,她在全年級150人中,考了第26名,這讓一向要追求最好的她受到了很大打擊,非常迷茫。當時正好馬冬昕在《社會工作概論》課上學來了用計劃表做時間管理的.方法,讓她受到很大啟發。
和馬冬晗不同,陳俊恰恰是李葆春口中那種“牛人”。他進清華以后一直是班里學習最好的學生,每次考試數學、物理都是滿分,從來沒有感受過壓力,但在學習上一樣努力。“進清華的智商都不差,最后誰更突出,在于誰在某件事情上更投入。大部分學習成績好的人,自我管理能力都不錯,不是進了清華才表現出來,而是一以貫之,從小已經養成了追求卓越的習慣,永爭第一的心態。我上初中起就每天早晨4點鐘起床看書。進了清華以后,基本上活動范圍就是宿舍-教室-圖書館-食堂四點一線,一連幾個學期都沒出清華門。那時候還沒有應急燈,熄燈后,還要打著手電筒學東西,一直看到累為止。”據他說,當年熄燈后打著手電苦讀的絕對不止他一人:“清華學生分為三類,極少數可能因為從小家里管得很嚴,中學成績很好,到了大學這個自由的環境里就沒動力了,天天打游戲。一心出國型的,拼命在英語上下功夫,其他功課不太在意;但絕大部分的同學都是進了清華之后依然很努力。” 關于清華學風,網上流傳一個很出名的勵志帖:《清華人都如此努力,那我們呢?》,大意是說清華的學生有的也不是那么喜歡學習的,但是清華的要求極為嚴格,四年之間只要一科不及格就取消推研資格,三科不及格就退學了,所以大家都要瘋狂地學習。曾經有堂課,網帖作者上了兩個小時課,學了計算機的VHDL語言。下課老師要求在周五之前編出一個主頻30M的CPU來,做不出來就不及格。所有的人都瘋了,因為根本就不知道老師在說什么,而在其他大學的電子系這門課要學一個學期。于是大家就瘋狂地跑到圖書館借書,回去廢寢
忘食地看,最終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把程序搞定了。類似就算老師講的是個毛線,學霸也能把它織成毛衣。
然而記者采訪的幾位清華老學霸,共同認為“這個帖子不靠譜”。
“我們實驗班的課程有些確實非常難。比如物理系有位很出名的老教授教我們電磁學,通常這門課應該從電磁學基本方程式開始,慢慢過渡到相對論。他是反過來,一上來先講相對論,再推導到電磁學基本方程,造成了理解上的難度。有一次期末考試他出了6道題,前三道比較基本一點,后三道非常超前,結果我前三道題一分沒丟,后三道題一分沒得,實在太難了。數學課也是,老師是從國外回來的,隔一兩周會出一些題給我們做,一個班能有兩三個人做出來他就很高興了。但這僅限于實驗班,一般系里的教育不會這么超前,清華的學生基本上也沒有考試不及格的擔憂,大家這么勤奮,更多的是想爭先。”
一位青年學者的求學勵志故事 9
兩次獲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榮譽實驗班班長,宏微觀助教,中科院助理研究員,校外實習……因為她身上眾多引人注目的學霸標簽,使她在對外經貿大學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同學都叫她“負責”(符澤),她就是符澤慧。符澤慧身上很多引人注目的標簽。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學霸的世界。
2014年夏,符澤慧站在講臺上和老師同學一起分享了她兩次參加美國數學建模競賽的經驗。
美國數學建模競賽是世界范圍內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建模競賽,也是各類數學建模競賽之鼻祖。每年都有來自美國、中國、加拿大、芬蘭、英國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幾千支隊伍參加,拼的絕對是實力。兩次競賽符澤慧和她的團隊都拿到了一等獎,兩次獲獎的背后都有一個小插曲,讓她體味信任的力量,看開人生的得失。
第一次參加美國數學建模競賽,符澤慧剛好隨學校訪問團在美國訪學,在比賽當天的凌晨3點才匆匆趕回北京,而9點鐘開始正式比賽。按照競賽要求團隊3個人需在96小時內用一篇英文論文來解決競賽題目,為了和隊友配合好,她在訪學期間犧牲晚上睡覺的時間與隊友交流,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研究資料。那次比賽,憑借論文創新的思想、嚴謹的邏輯性和規范的英語文法最終拿到一等獎。符澤慧回憶著,用輕松的語氣講述,仿佛那些辛苦的日夜屬于別人,“整個過程中,兩個隊友沒有埋怨過我而是非常信任理解和支持我。”通過這次競賽符澤慧收獲的不止是一等獎,還收獲了團隊強烈的信任和支持。
2014年參賽時正值一月份,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席卷北方,流感盛行。符澤慧團隊三個人都生病了,而作為隊長的符澤慧病的最重,已經發燒得不成人樣,同學建議馬上退賽送醫院,“但是為了隊友,我還是選擇了堅持。”符澤慧咬咬嘴唇,表情堅定,“回想比賽,在那種身體狀態下,自己確實是拼了,不過通過這次競賽我也知道自己的潛能確實很大。”符澤慧團隊第二次斬獲一等獎,并且差點就拿了全球特等獎提名,“如果不是都生病或許真的拿特獎了,有點可惜,但人生總是有遺憾的。”她樂觀的看待這次競賽的得失,她認為獲獎除了實力運氣也不可缺。enjoy過程最重要。
符澤慧從小就喜歡數學,夢想當數學家。而她學習數學的方法很中規中矩,就是三步曲:預習-聽課-復習,平時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考前老老實實地認真復習。可能是因為有天分,也許是基礎好,符澤慧數學類學科預習的進度很快,大一十一假期,就在圖書館把大半本《數學分析》自學了一遍。“其實到了大學,嚴格做到預習復習的同學不多。”在符澤慧看來,“堅持”是她成為學霸的不二法門。
曾經有學弟學妹問符澤慧:榮譽實驗班班長,宏微觀助教,學科競賽,多個學術項目,田徑隊訓練,校外實習……這么多事情要做,你的一天是24小時嗎?
一個時間安排表給了我們答案,符澤慧每天有3-7件事情要做,如果是和同學吃飯等娛樂類的,她會標成紫色。滿滿的.日程安排,讓人感嘆她真的連發呆的時間都沒有。符澤慧規劃時間,會結合長短期的事情,督促自己減少拖延癥。沒辦法的情況下就刷夜完成任務。學校西門的“金鳳呈祥”和“粥面故事”見證了她將近三年的刷夜生活。“因為在宿舍學習的話會吵到淺睡的室友,所以都出去學。一般凌晨0-2點回宿舍。”凌晨兩點和清晨六點的北京,是符澤慧眼里最熟悉的風景。
2012年的德州天空碧藍干凈澄澈,草坪茵綠、綠樹成蔭,優美的校園環境猶如星光。符澤慧被公派到德州大學圣安東尼奧分校、萊斯大學、肯尼索州立大學進行交流學習。不管是德州大學的墨西哥風格建筑,還是萊斯大學如城堡林立的老式教學樓,都讓她覺得無比新鮮和羨慕。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讓符澤慧看到了中西教育的差別,這更激勵著符澤慧奮發圖強。在大學后來的日子,她陸續參與商務部、教育部、學校的科研課題,因表現出色被推薦至中科院政策所擔任助理研究員。
在2013年、2014年符澤慧獲得一個全額資助去西班牙和新加坡交流學習的機會,視野的開闊讓符澤慧確定了努力的方向,同時她對學校也心存感激。在沒有利益激勵之下,符澤慧仍認真對待每一項助教助學任務,不時為了批改作業、備習題課、準備講座而在校外快餐店刷到通宵達旦。她應邀在學校展開過超過十場講座,每一場都座無虛席,慕名而來的學生甚至將座位上百的大教室的門口堵得水泄不通。“能將自身所學幫助他人,是大學里最自豪的事情”。溫婉的一笑,道出了這個南方女孩熱心腸的一面。
這就是她,符澤慧,一個凡事追求卓越的優秀學霸;一個在陽光中奔跑,傳遞正能量的姑娘。
一位青年學者的求學勵志故事 10
薩姆·沃辛頓身上既彌漫著典雅的英倫氣質,又散發著黃金海岸的陽光,2009年對于他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轉折年份,他在好萊塢躥紅的速度無人能敵。你想迅速躥紅嗎,那就跟他學兩招吧。
1998年,時年22歲的薩姆從藝術學院畢業。今后如何發展呢?沃辛頓的理想目標并沒有停留在澳大利亞或是電視界,他看得更遠更高,他最終的目標是要進入好萊塢,只有在那里,一個演員才有可能成為國際巨星。
怎樣從眾多無人知曉的演員中脫穎而出呢?沃辛頓采用了最笨卻又最聰明辦法,他列出了當時國內所有知名男演員的名字,找出他們演的每一部電影的錄像帶,全部看了一遍,并認真研究,把他們摸了個透。他熟知每個人的長處、短處,優點、缺點。他明白了,如果演得像張三或李四那樣,就接不到好的戲;向王五學習,就能拍好什么樣的類型片;誰身上哪一點值得自己學習、借鑒與模仿;哪一個人存在什么不足,自己應該摒棄與避免。這讓他少走彎路。
于是沃辛頓開始重新塑造自己。他聲音變得低沉,總像是在陽光下瞇起眼。他有著和希斯·萊杰一樣的方下巴,卻透露著完全不同的氣質——兇悍。他表情放松,寬廣的額頭凝聚著一股張力。他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行,都那么有明星像。幾年時間,他就在2004年憑借文藝片《生命翻筋斗》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最佳男主角獎。
澳星梅爾·吉布森和妮可·基德曼的巨大聲譽是源于打入好萊塢,于是沃辛頓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賣掉了家里的所有東西來到了好萊塢。來到好萊塢后,他如法炮制,把所有好萊塢的男影星的照片貼在墻上,還在房間墻壁上貼滿了各式各樣的列表、表圖、曲線圖,以及一個又一個的名字。有些名字加了附注,有些圈了起來,有些畫了大叉。他把他們的影帶收集起來,開始系統研究所有好萊塢男演員和他們的戲。他發現好萊塢特別喜歡把澳洲男星塑造成猛男:拉塞爾·克勞變成了角斗士,休·杰克曼化身為金剛狼,艾瑞克·巴納成了綠巨人。
有一次,沃辛頓遇到丹麥著名演員麥德斯·米科爾森,對他說:“我看過你演的所有片子。”米科爾森不解地問:“這不太可能吧,你為什么這樣做呢?”沃辛頓回答道:“這樣我就知道你擅長演什么。”
《阿凡達》帶給沃辛頓一個絕好的機會,導演卡梅隆選中了他。當時投資方高層認為,在如此大手筆的'項目中起用一個不知名的澳洲人,風險實在太大。于是不斷地拿沃辛頓和一個又一個大牌作比較,此事拖了長達六個月的時間。
有人問沃辛頓:“你知道有誰在和你爭這個角色嗎?”沃辛頓回答說:“我會讓他們擔心我,而不是我擔心他們。因為他們具有的,我都具有,而他們不具有的,我仍然具有。”最終,制片方感覺到還是沃辛頓最合適,不可取代。
就這樣,沃辛頓通過《阿凡達》,真的火了。如今,沃辛頓已然是好萊塢最當紅的澳洲男星。他將成為下一位好萊塢巨星兼澳洲男星的偉大代表。
要成功必須向成功者學習,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徑。最沒有效率的學習是摸索,聽起來很好,走自己的路,但是很可能要浪費你一輩子的時間。有些人窮多年之力,歷經無數的失敗不斷地摸索。這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的。陳安之說,成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要運用已經證明有效的成功方法。你必須向成功者學習,做成功者所做的事情,了解成功者的思考模式,運用到自己身上,然后再以自己的風格,創出一套自己的成功哲學和理論。沃辛頓短短幾年就躥紅,再一次告訴我們:“成功有捷徑!”這捷徑就是向成功者學習,借鑒成功者成功的經驗!
【一位青年學者的求學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精選牛頓求學的勵志故事11-03
求學勵志句子11-19
高中求學勵志句子07-16
異鄉求學勵志句子07-04
高中求學勵志句子04-17
勵志求學名言警句11-12
古代青年勵志故事(精選11篇)02-22
勵志故事:一位掃廁所出身的CEO10-05
古代名人求學故事(通用8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