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孫家棟故事
孫家棟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從事航天工作60年來,主持研制了45顆衛星。擔任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總設計師,實現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組網和應用。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孫家棟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孫家棟故事 1
【人物簡介】
1929年4月8日,孫家棟出生于遼寧復縣。1942年,考入哈爾濱第一高等學校土木系,中途因二戰“失學”。1948年9月,他通過資格審查,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班專修俄文。195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畢業于蘇聯茹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設計專業。歷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總體設計部研究室主任、七機部五院院長、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職。現任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國家航天局特別顧問、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10年1月11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孫家棟榮膺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當天上午10點,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
孫家棟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為創建和發展我國人造衛星總體技術、衛星航天工程管理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
孫家棟是我國月球探測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分三個階段的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國月球探測的發展方向、目標和路線圖。他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確定了工程目標和工程總體方案,對工程各大系統的技術途徑作出重要決策。
孫家棟現任北斗衛星導航工程、風云二號靜止氣象衛星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繼續活躍在我國航天技術的前沿領域。他為人正直,顧全大局,善于綜合,敢于決策。他十分重視人才培養,通過航天工程實踐,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航天科技人才。他的業績受到我國航天界廣大科技人員的敬佩和贊譽。
王建蒙先生創作了《奔月--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和《星系我心--著名航天工程技術專家孫家棟》(中國宇航出版社出版)。王建蒙是一名曾經在航天發射場擔任下達衛星發射口令的發射指揮員,是一位從事航天發射及航天技術30年的航天專家,從字里行間可看出他對孫家棟的敬佩和對中國航天的熱愛。
【人物經歷】
1942年,孫家棟考入哈爾濱第一高等學校土木系。1958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后轉入汽車系。新中國開始組建空軍后,品學兼優的孫家棟作為急需的俄語翻譯人才被選送入伍。
1951年,孫家棟和另外29名軍人被派往蘇聯茹科夫斯基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這個學院有一個傳統:考試全部獲得5分的同學,照片要掛在學校一進門的地方,一學年后如果能繼續保持,便把照片往上挪,越往上人數越少,照片也越大。畢業時如果能在其上保留一張大照片,便可獲得一枚印有斯大林頭像的金獎章。1958年,孫家棟就帶著這樣一枚珍貴的金質獎章回到了中國。
1967年中央決定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擔任院長。錢學森親自點將并報聶榮臻元帥批準同意,由孫家棟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技術負責人。與9年前回國時學飛機服從國家需要從事導彈事業一樣,他由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導彈總體設計部副主任,從自己已經熟悉并建樹頗豐的導彈領域來到了空間技術研究院,擔起衛星研制的重任。這一年他37歲。
從1967年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設計負責人開始,孫家棟又先后擔任了中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還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設計師。在中國自主研制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顆,占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被業界公認為中國的“衛星之父”。在研制試驗過程中,深入實際,艱苦奮斗,帶領科技人員攻克了多項技術關鍵,解決了一系列技術問題。他為中國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獲七機部勞動模范稱號,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8年,孫家棟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2年當選中科院院士,1996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3年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04秒,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發射。中國深空探測的新里程由此開啟。
【勵志事跡】
由錢學森推薦,1967年,38歲的孫家棟受命領銜研制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年4月24日,衛星發射上天并成功入軌,傳回人們熟悉的《東方紅》樂曲。
在半個多世紀的航天生涯中,孫家棟參與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從擔任我國第一代多個首發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支持研制7顆衛星,到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大系統總設計師,領導研制20顆衛星。與孫家棟緊密相關的27顆衛星,就占我國成功發射衛星總數的1/3。
第一顆人造衛星
危急時刻簽下“孫家棟要求再調5度”,探月工程總設計師78歲
“航天發展到現在,是世界公認的高風險活動。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往往帶有災難性的后果。”孫家棟說。
1974年的失敗讓他刻骨銘心。這年11月5日,發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由于火箭上一個極其簡單的導線質量問題,導致點火飛行后的火箭隨同衛星一起爆炸。
“當時我在現場,夕陽背景下的戈壁一片火海,幾百人一邊掉著眼淚,一邊在沙地里一塊塊撿殘骸。”孫家棟回憶說。當時他鼓勵大家不能灰心、不能喪氣,不能被失敗嚇倒。
1975年11月26日,真正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終于沖出大氣層,又平安返回預定著陸點。在當時,返回式衛星被認為是世界最復雜和最尖端的技術之一,美國和蘇聯也是經過多次失敗才成功。
航天發射非同尋常,關鍵危急時刻需要有權威甚至一錘定音的意見,但這又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將個人一切顧慮拋到腦后。
1984年,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在36000公里高空發熱。當時如不“退燒”,整個衛星將失效。孫家棟提出建議,對衛星姿態調整5度。現場操作人員慎重起見,拿來白紙寫下“孫家棟要求再調5度”的字據,請孫家棟簽字,孫家棟毅然簽下自己的名字。
衛星最終化險為夷,而這顆通信衛星投入使用,也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探月工程
2007年,擔任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嫦娥工程”總設計師的孫家棟已是78歲。在提前向世界公布衛星發射的詳盡時間后,我國首顆月球衛星“嫦娥一號”不辱使命,準時發射并成功進入月球軌道,執行預定科學目標。
嫦娥工程開啟了中國深空探測時代,但難度很大,光是距地球38萬公里之遙的通訊測控就前所未有,往常地球衛星軌道的高度也就是幾萬公里。風險太大,很多人認為,工程一旦出現問題,已是“兩彈一星”元勛的孫家棟70多歲前的輝煌歷史會受影響。“他是懷著對中國航天事業的滿腔熱情來的。”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張榮橋說。
嫦娥一號衛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那一刻,電視捕捉到了這么一個鏡頭: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內,人們歡呼跳躍,擁抱握手。孫家棟卻走到一個僻靜角落,悄悄地背過身子,掏出手絹偷偷擦眼淚。
其他貢獻
“中國的衛星能打多高,國外華人的頭就能抬多高”
孫家棟自我總結幾十年航天生涯,“基本的一件事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有一段時間,作為科學家的孫家棟曾扮演“生意人”的角色,和美國等世界一流航天強國的專家談判,將中國航天引入世界舞臺,參與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競爭。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美國休斯空間公司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火箭第一次發射世界一流航天強國美國的衛星。
“在現場經歷多少次發射,那次發射特別激動。不只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旁邊人的心跳也能感覺到。有人告訴我,衛星發射成功,美國華僑流著淚激動地說,‘中國的衛星能打多高,國外華人的頭就能抬多高’。”孫家棟說。
“他非常注重培養年輕人。”嫦娥一號衛星的“70后”副總指揮龍江說。通過航天工程實踐,孫家棟培養了一批優秀航天科技人才。
遇到難題,孫家棟“喜歡看天”。嫦娥一號衛星奔月,要求準時發射、準確入軌、準確測控,但地球在轉,月球也在轉,發射窗口時間有限,這些難題讓孫家棟日思夜想,時常半夜起來站在窗口琢磨。有一次,他在涼臺上從后半夜一直站到天空泛白,月亮輪廓慢慢變淡。從主持嫦娥工程以后,孫家棟看月亮從此多了一份特別的意味。
即使是現在,孫家棟還擔任著北斗衛星導航工程、風云二號靜止氣象衛星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他每天的愛好依然是翻看大量資料,包括各國的航天資料和航天專業書籍。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孫家棟故事 2
【頒獎詞】
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梁。導彈、衛星、嫦娥、北斗,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你的傳奇。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人物事跡】
孫家棟,87歲,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的一生與中國航天的多個第一密切相連。孫家棟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總工程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他領導下所發射的衛星奇跡般地占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
科界人物孫家棟的故事
他是領航者,他的決策、部署引領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他是奉獻者,他的無私、奮斗讓中國的航天事業走向光明;他是民族的脊梁,也是國家的功臣,他就是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孫家棟。
“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梁。導彈、衛星、嫦娥、北斗、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你的傳奇。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這是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對孫家棟的獲獎評價,雖然只有寥寥幾語,卻勾勒出了孫家棟先生為我國航天事業默默奉獻的無悔人生。
2016年,功勛科學家孫家棟在感動中國領獎現場
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啟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舉國沸騰、世界矚目。
歡慶之余,我們不應該忘記,也不能忘記無數老一輩科學家為我國航天事業所做出的辛勤貢獻。而孫家棟,就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不得不提及的一個人。童年時期因是左撇子而被學校退學
1929年4月8日,孫家棟出生于遼寧省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小時候,孫家棟是一個左撇子,上小學時他只能用左手寫字,因為和其他學生不同,在學校學習了兩周,孫家棟就被學校給勸退了。為了能夠繼續上學,小小年紀的孫家棟每天都堅持在家勤練用右手寫字,一年以后,他不僅可以熟練的使用右手寫字,而且還可以左右開弓打乒乓球。繼續上學后,孫家棟的各科成績十分優異,可能正是童年時期被退學的事件,讓小小年紀的他就練就出了異于常人的毅力。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樣一位曾因左撇子而被學校勸退的學生,會在多年以后成長為中國航天事業史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一碗紅燒肉,吃出了自己一生的輝煌前途
孫家棟曾說過,自己走上航天之路純屬偶然。
1948年,19歲的孫家棟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選擇了汽車專業。
1950年的元宵節,很多同學都選擇回家和家人一起團圓,哈工大的預科班決定安排學生晚餐吃紅燒肉來慶祝節日,于是“貪饞”的孫家棟就決定留在學校吃完這難得的紅燒肉,再回去姐姐家過節。就在食堂準備開飯時,學校的校領導突然通知在場學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開始招人了。就這樣,因為“貪饞”而留在學校的孫家棟連招呼都沒來得及和家人打一聲,就連夜坐著火車去了北京。
1957年,孫家棟順利入選中國第一批留蘇空軍學員,和另外29名同學一起被派往蘇聯茹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進行為期7年的學習,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批公派留學人員。
回首往事,正是因為當初的那碗紅燒肉,才讓他與中國航天結緣,開啟了他的航天生涯。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孫家棟故事】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國女排代表勵志故事01-15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王鋒勵志故事04-16
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10-09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心得04-27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梁益建勵志故事04-02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支月英勵志故事06-19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阿布列林勵志故事04-02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04-23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