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語錄

    時間:2024-06-06 18:02:02 孔子的名言 我要投稿

    孔子的語錄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語錄吧,語錄是不講求段落、內容間聯系的一種文體。語錄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語錄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子的語錄,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的語錄

    孔子的語錄1

      孔子語錄

     。ㄒ唬

      閱讀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題。(15分)

      [甲]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乙]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ā墩撜Z·為政》)

      [丙]孔子觀于周廟,有敧①器焉?鬃訂栍谑貜R者曰:“此謂何器也?”對曰:“此蓋為宥座②之器!笨鬃釉唬骸奥勫蹲鳎瑵M則覆,虛則敧,中③則正,有之乎?”對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敧?鬃余叭欢鴩@曰:“嗚呼!惡④有滿而不覆者哉!”(《韓詩外傳》)

      注①敧(qī):傾斜。②宥(yu)座:座位右邊。“宥”通“右”。③中:這里指裝水到一半。④惡(wū):哪里,怎么。

      7.解釋下面加點的字。(4分)

     。1)知之為知之 (2)是知也

     。3)思而不學則殆 (4)滿則覆

      8.翻譯上面語段中加橫線的文字。(4分)

      (1)誨女知之乎?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問于守廟者曰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丙]文中孔子“惡有滿而不覆者哉!”的感嘆給了我們什么啟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這幾段文字內容都與學習有關,[甲]文和[丙]文談的是學習______方面的問題;[乙]文談的是學習方法方面的問題,孔子認為學習過程中______與______應該相結合。(2分)

      11.(1)孔子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試之”?請根據文意簡要說明。(1分)

      答:

     。2)孔子這樣做有必要嗎?談談你的看法,并結合文段內容說說理由。(2分)

      答:

      【答案】

      7.(1)為:是。 (2)是:這。 (3)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4)覆:翻倒。

      8.(1)誨女知之乎:教導你的東西懂得了嗎?

      (2)孔子問守廟的人說(或者:孔子向守廟的人詢問道)

      9.—個人要謙虛,不要自滿

      10.態度 學 思

      11.(1)孔子要(想)驗證宥座器 (敧器)的特點。

      (2)有心要。( )因為孔子雖然聽說過,但并沒有親眼見過。驗證一下才能夠確認。

      答:“沒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沒有必要。( )因為孔子原本就聽說過,而且當場又得到守廟者的證實,沒有必要去麻煩。

     。20xx年湖北省武漢市中考語文試題)

     。ǘ

      比較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10~14題。(15分)

      【甲】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節選)

      【乙】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之所言,吾悉能志(記)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瓕W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 年事蹉跎(光陰消逝),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保ā独钌撋茖W》)

      10.解釋下列句中黑體實詞的含義:

      ⑴不亦說乎? ⑵李生說之曰

      ⑶學而不厭 ⑷王生益慍

      11.下列句中黑體的“之”與“前人之述備矣”中的“之”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學而時習之 B.學者之大忌

      C. 擇善而從之 D.是以謂之‘文’也

      12.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 學而/不思則罔 B. 可以為師/矣

      C. 蓋/學貴善思 D. 請銘之坐/右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艑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品蛏茖W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

      14.這兩篇文章都講到了一個共同的`話題,即學習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認為什么樣的人才是“善學者”?(用原文中的詞語回答)這對我們又有怎樣的啟發?

      【答案】

      10.(1)同“悅”,愉快,高興(2)勸說(3)滿足(4)惱恨,怨恨

      11.B

      12.C

      13.(1)只學習(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2)那些善于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

      14.要點:①學貴善思②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 示例:有位哲人說過,“方法比知識更重要”。的確,好問善思、取長補短等,都是正確的學習方法,掌握了這些方法,才是學有成就的關鍵。 (20xx年鹽城市中考語文試題)

      (三)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

      《論語》十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于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c)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

      1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2分)

     。1)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

      (2)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圖:___________

      (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之:___________

     。4)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而:____________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3.文中有很多語句都己成為成語,請你寫出其中的三個。( 3分)

      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請任選一則,次談對你的啟示

      【答案】11.(2分)(1)信:誠實。 (2)圖:料想。 (3)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4)而:然后,表順接。 12.(4分)(1)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險的道路還很長。(2)看見德行優秀的人要向他看齊,看見不優秀的人也要(對照著)檢查自己。 13.( 3分)見賢思齊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遠 成人之美 (答題要點:寫出一個給1分,增字減字不得分) 14.(3分)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答題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說的是自己不喜歡的言行,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告訴我們要學會寬容,不要強人所難。 (20xx年云南曲靖中考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

      《論語》十則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二)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五)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于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ㄆ撸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八)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九)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十)

     。c)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

      1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2分)

     。1)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

      (2)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圖:___________

      (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之:___________

     。4)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而:____________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 代漢語。(4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3.文中有很多語句都己成為成語,請你寫出其中的三個。( 3分)

      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請任選一則,次談對你的啟示

      【答案】11.(2分)(1)信:誠實。 (2)圖:料想。 (3)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4)而:然后,表順接。

      12.(4分)(1)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險的道路還很長。(2)看見德行優秀的人要向他看齊,看見不優秀的人也要(對照著)檢查自己。

      13.( 3分)見賢思齊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遠 成人之美 (答題要點:寫出一個給1分,增字減字不得分)

      14.(3分)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答題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說的是自己不喜歡的言行,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告訴我們要學會寬容,不要強人所難。

    孔子的語錄2

      1、不恥下問;學海無涯苦作舟;堅持容易變通難。

      2、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一個人能不能守住信譽一定跟他的道德觀相關。

      5、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6、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7、非愛行為——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

      8、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篇

      9、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不可無傲骨、不可有傲氣;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10、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11、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12、人生用來銘刻仇恨就會遺忘所有的幸福,用來銘刻幸福心里就會充滿感恩。

      13、判斷導致信念、信念導致情緒、情緒導致困擾。

      1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5、“恕”——善待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17、以誠待人、言而有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8、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9、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20、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1、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四惡——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之謂之“暴”、慢令至期謂之“賊”。

      22、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23、恕道有時候僅僅就是一個真誠的溝通。

      24、百善孝為先,孝為行、敬為心。

    孔子的語錄3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上)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上)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9、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1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1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1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同上)

      1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上)

      16、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上)

      1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9、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2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薄墩撜Z》--《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2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墩撜Z》--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獲,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2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墩撜Z》--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2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墩撜Z》--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2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2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么行走呢?

      27、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么還有什么行為不能容忍呢?

      28、《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墩撜Z》--《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29、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0、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墩撜Z》--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31、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墩撜Z》--一個人不應該發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愁沒有為官的本領。不應該發愁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2、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3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墩撜Z》--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34、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5、小不忍則亂大謀!墩撜Z·衛靈公》

      36、道不同,不相為謀!墩撜Z·衛靈公》

      37、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38、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39、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40、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2、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43、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墩撜Z》--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干我喜歡的事。

      4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墩撜Z》--發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獲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4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墩撜Z》--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鑒而改掉。

      4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斗,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4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48、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墩撜Z》--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話是善良的。

      4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

      50、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51、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墩撜Z》--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5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孔子站在岸上指著河水說:“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53、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54、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墩撜Z》--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為怎么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么可怕的了。

      5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墩撜Z》--戰斗中,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56、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論語》--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57、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墩撜Z》--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么能事奉鬼呢?

      58、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于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么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5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60、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61、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墩撜Z》--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2、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6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墩撜Z》--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么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6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并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65、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66、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67、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墩撜Z》--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68、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薄墩撜Z》--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么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69、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薄墩撜Z》--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70、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墩撜Z》--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71、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7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7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墩撜Z》--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墩撜Z》---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75、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論語》--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7、小不忍,則亂大謀!墩撜Z》--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7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墩撜Z》--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79、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80、當仁,不讓于師!墩撜Z》--面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81、有教無類!墩撜Z》--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82、道不同,不相為謀!墩撜Z》--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葋碇瑒t安之!墩撜Z》--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84、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墩撜Z》--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85、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斗;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86、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墩撜Z》--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87、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墩撜Z》--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后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88、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環境習俗的熏陶,便相距得遠了。

      89、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論語》--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么壞事都能干出來。

      90、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說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91、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墩撜Z》--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92、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墩撜Z》--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93、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94、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墩撜Z》--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溫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茍。

      95、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墩撜Z》--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96、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97、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論語》--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98、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論語》--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于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干這些。

      99、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薄墩撜Z》--子張問:“什么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薄訌堄终f:“什么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布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孔子的語錄4

      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四、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五、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六、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七、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八、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九、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十、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十一、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十二、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十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十四、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十五、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十六、 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十七、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十八、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十九、 不學禮,無以立。

      二十、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二十一、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二十二、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闭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二十三、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二十四、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二十五、 過,則匆憚改。

      二十六、 不遷怒,不二過。

      二十七、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二十八、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二十九、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三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三十一、 聽其言而觀其行。

      三十二、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三十三、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三十四、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三十五、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三十六、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三十七、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三十八、 禮之用,和為貴。

      三十九、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四十、 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四十一、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四十二、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四十三、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孔子的語錄5

      1、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論語》

      2、唐代稱他為圣人,封為文宣王。元代加封他為“大成歪圣文宣王”,明代封其為“大成至圣先師”,清代稱其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鬃印墩撜Z》

      4、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5、聽其言而觀其行。

      6、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7、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論語》

      8、不遷怒,不二過。

      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

      10、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孔子

      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

      12、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孔子

      13、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1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15、孔子曰:“吾欲愚人而愚之。”,于是我問孔子:這句話是我想愚弄人就愚弄的意思嗎?孔子曰:你想知道是什么意思嗎?笨蛋!我忽悠你呢,孔子怎么可能認識我呢!孔子更不會英文了!

      1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上)

      17、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匾膊挥。 ——孔子《論語》

      18、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19、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20、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2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2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稙檎罚

      2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孔丘

      2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已。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鬃印墩撜Z》

      2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論語》

      27、又因為他排行老二,也有稱為孔老二。

      28、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29、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鬃釉軜I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鬃尤ナ篮螅涞茏蛹捌湓賯鞯茏影芽鬃蛹捌涞茏拥难孕姓Z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30、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的語錄被收錄后,就有了現在的《論語》!

      3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32、“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論語》

      3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墩撜Z·述而》

      34、不貳過。(犯過的錯誤不再重犯。)——孔子《論語·雍也》

      35、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孔子《論語》

      36、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7、民無信不立。 ——孔丘

      38、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9、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0、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鬃印墩撜Z》

      4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4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43、訥于言而敏于行!墩撜Z·里仁》

      44、孔子曰: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45、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4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論語》

      4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論語》

      48、孔子被尊為“至圣”,稱為孔圣人。

      49、孔子因為成長于民間,所以,他在23歲時,便開始在鄉野之間收徒講學,并提出了他最為偉大的一個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鬃哟伺e,打破了只有貴族士大夫階層才能接受良好教育的傳統,而孔子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辦私塾的教育家。

      50、《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51、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孝經》

      52、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鬃印墩撜Z》

      5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上)

      54、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論語》

      55、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6、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孔子《論語》

      57、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孔丘《論語》

      58、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薄鬃印墩撜Z》

      5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60、職業是教書,所以也稱“夫子,孔夫子”

      6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6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63、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論語》

      64、放于利而行,多怨。

      65、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6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7、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

      6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孔子《論語》

      69、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蹲訌垺罚

      70、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

      71、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

      72、克。伐。怨。欲。

      7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丘

      7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上)

      75、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鬃印墩撜Z》

      7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77、道不同,不相為謀!墩撜Z·衛靈公》

      78、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論語》

      79、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論語》

      80、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論語》

      81、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

      82、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83、孔子被尊稱為大成至圣先師。

      8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85、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8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8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孔子《論語》

      88、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89、孔子,春秋時期人,以子為姓,氏為孔,名為丘,字仲尼。被后人尊稱為圣人。他出生在如今的山東曲阜,而原籍則在現今的河南商丘?鬃又徽撌窃跉v史上還是現在都被人們廣為熟知,他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90、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論語》

      91、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孔子

      9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鬃印墩撜Z》

      93、好直不好學,其蔽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亂;好剛不好學,其蔽狂。

      9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5、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孝經》

      96、君子成人之美。《論語·顏淵》

      97、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論語》

      98、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論語》

      99、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孔子《論語》

      100、叫《論語》。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全書共20篇,以語錄體為主,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及教育原則等。

      101、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鬃印墩撜Z》

      102、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孔子《論語》

      10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10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論語》

      105、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孔丘

      10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同上)

      107、朽木不可雕也!鬃印墩撜Z》

      108、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109、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論語》

      11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孔子《中庸》

      111、小不忍,則亂大謀。——摘孔子《論語》

      11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鬃印墩撜Z》

      113、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114、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115、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論語》

      116、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117、孔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潰!泵献釉唬骸翱鬃诱f的對!”

      118、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119、與朋友交,嚴而有信。 ——孔丘

      120、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鬃印墩撜Z》

      121、民無信不立!墩撜Z·顏淵》

      122、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123、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論語》

      124、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125、當年找工作,主考官問我哪年畢業,我本來是要說兩千年的,結果一激動說:“兩千年前”,更汗的是,主考竟然噢了一聲說:“孔子的學生吧”。

      126、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丘

      12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

      12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墩撜Z·為政》

    孔子的語錄6

      1)以約失之者鮮矣。 ——孔子《論語》

      2)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論語》

      3)“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孔子《論語》

      4)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孔子《論語》

      5)子曰:君子不浪言。 ——孔丘

      6)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孔子

      7)過則勿憚改。 ——孔子《論語·學而》

      8)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孔子《論語》

      9)不能自強不息,不可能達到遠大的目標;不勤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有功效;不發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對待他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親近;自己不講信用,不可能使別人對自己講信用;不拿出誠心而謙遜地對待他人,不可能符合禮義。如果能夠慎重地從這五個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夠做得長久。 ——孔子

      10)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孔子

      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

      1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

      1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孔子《論語》

      1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孔子

      15)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孔子《論語·子罕第九》

      16)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孔子《論語》

      17)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孔子《論語》

      18)一個人心術要正,行為要端。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

      19)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孔子《論語》

      20)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論語》

    孔子的語錄7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3.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齊奢也,寧儉;喪,與齊易也,寧戚。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3.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3.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3.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

      能征之矣。

      『3.10』子曰:(衣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3.11』或問(衣帝)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3.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龜,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吾所壽也。

      『3.14』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3.15』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3.16』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17』子貢欲去告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3.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3.2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蛟唬汗苤賰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

      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3.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

      『3.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3.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3.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里仁第四

      『4.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4』子曰:茍志於仁矣,無惡也。

      『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者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盡有之矣,我未見也。

      『4.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4.8』子曰:朝聞道,夕夕死可矣。

      『4.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4.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國,如禮何?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4.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18』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4.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4.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4.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4.24』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4.26』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孔子的語錄8

      1、當我正在找工作的時候,考官問我哪一年畢業,我正想說20xx年,一個激動的結果說:兩千年前,更多的是汗水,考官竟然說:孔子學生。

      2、夏麗,我能說的,也是不足之處。尹力,我可以說,歌是不夠的。

      3、現在你罵我,因為你不認識我,當你認識我的時候,你就會開始打我。

      4、我們到月臺時,公共汽車已經開動了。于是我只好邊追邊喊:師傅,等我!主人,等等我!這時一名乘客從車窗向我沖過來,我說:悟空,你別追了。

      5、大師說:隨機,那是黑夜,他們打動物,是亡靈,他們打人,打倒塔。附近吃樹,自然災害冰凍。(冰寶座)。

      6、我爺爺告訴我,世界上最神圣的字眼不是我愛你,而是你的腫瘤是良性的。

      7、我下地獄,誰愛誰下地獄。

      8、你的父親,遠事君;更多的是以鳥類、動物和植物的名義。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薄蹲雍薄

      10、一個紳士對他的食物不滿意,但對他的家不滿意。

      11、我不認識作者,我也不認識。多聽,選擇好的,然后追隨它;多見識,多了解。

      12、孔子告訴你什么叫因錢而教:三十而立三十兩銀子;毫無疑問,到目前為止,四十二人不可能被問及任何問題;五十二可以知道明天的考試題目。

      13、看到正義,看到危機,長時間不忘生活的話語,也可以算是一個成年人。

      14、在三個人的公司,一定有我的老師,選擇好的和跟隨它,選擇它不好的和改變它。

      15、孔子說:“用磚打人!”不!照人頭!又不會死!

      16、歸來也,其心不違仁于三月,其余則是日月之于燕而已。

      17、一個沒有字母的`人幾乎不能做任何事情。沒有e號車?嗎?,e號車?嗎?,它。

      18、屬于!屬于!我的派對男孩瘋狂簡,引人注目的是,我不知道為什么削減。

      19、孔子說:“你到莊來,一定會尊敬他。

      20、高人沒有什么可與之抗衡的,說高人話的人是謙卑的、自牧的,沒有什么可與之抗衡的。

      21、孔子說:中午不睡覺,下午虛脫。孟子說:“孔子說得對!

      22、公義是君子之質,禮之舉,日之行,信之達。

      23、沒有匆忙;每一分錢都很重要。欲速則不達。收獲少,差別也小。

      24、問你一個問題回答是對的你是聰明的豬,回答是錯的你是大笨豬:9月28日是孔子的生日,那10月28日是什么節日?想,再想想!告訴你,這是孔子的滿月!

      25、可以托付六尺的寂寞,可以送一百里的人生,在偉大的地段卻拿不走。

      26、孔子說:“為什么不玩游戲呢?”老楊從遠方來有多高興?坐在車里而不頭暈,這不是紳士嗎。

      27、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稙檎

      28、狀態有道知道,狀態沒有辦法是傻瓜。它知道自己有多蠢,就有多蠢。

      29、我從水平的刀向天空微笑,微笑我入睡!

      30、花言巧語,使色,足恭,留秋明羞,秋亦羞。

      31、佛曰:吾佛慈悲!一個死磚!

      32、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錢。

      33、見父母志氣未自已諫色,則應再敬,不敢違背父母意,則亦已諫。

      34、我以為我是懸崖邊的一朵花,后來我才知道,我不過是一堆渣。

      35、只有女人和小人也難相處,近則是冒犯,遠則是怨恨。

      36、有一只羊在唱:串起你我的心,串起一串羊肉,串起一串羊肉。

      37、不怒不開,不細不發。把一個角落抬高到不了三個角落,那么就再也抬不動了。

      38、孔子說: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39、默然而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有什么。

      40、正直的人是公義的?此f的,所見的,并要思想以下的事。

      41、知道了它,仁可以守它,壯可以手它,動它不以禮,不以善。

      42、大師說:喲!到論壇發帖,也可以得到精華,我還有附加分哦,還可以!

      43、最驕傲的名字是最卑微的名字,最可恨的名字是孔子。老子用棍子打孫子?鬃优鹿髯。他是邪惡的。我希望你沒猜錯!

      44、尊重不是羞辱,廣泛是得到大眾,信仰是自由,敏感是有功,利益足以使人。

      45、父看見他的旨意,父卻不看見他的作為。三年不改邪歸正,就是孝順。

      46、孔子說:磚頭是用來打仗的,照臉的,不應該是亂的,既然,一個人怎么能孤身一人,有朋友在一起,不僅快樂,不可以再快樂,不可以再死,死的要推倒!

      47、孔子旅行歸來,又被一個頑童的城堡擋住了去路。孩子說:“先生,請繞過去!”孔子說:城市重建,道路擴建,城堡需要拆除。然后他們翻了個身。

      48、三個人必須有我的嚴老師,選擇它的好和從它,它不好和改變它。

      49、據研究,學費,始于孔子。付了三百兩銀子,沒有人在旁邊聽,孔子說:“三十而立!彼氖卮饐栴},大師說:四十,毫無疑問。交50分兩,提前知道考試題目,主人說:50分知道命運。六十二,贊美而不批評,大師說:六十耳順。付七十二,來或不來,坐或躺在課堂上。孔子說:七十而隨心所欲。

      50、君子之行也,禮儀之邦。給予,取其厚;事情,其中;它由它的薄而收斂。

      51、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

      52、君子易言(曰)而難言(曰),曰(曰)不以道,曰(曰)不以道,曰(曰)亦不以道。

      5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4、不是因為貧窮,而是因為不平等,不是因為貧窮,而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既來之則安之。

      5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道的人行動,善良的人靜止。知道的人是快樂的,善良的人是長久的。

      56、孔子說:“我們怕的不是神的對手,而是豬的隊友!

      57、佛曰:吾佛慈悲!有了刀,少了痛,減輕了痛,是慈悲也是!

      5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薄妒龆罚ㄗg: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保

      5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兒子聽說了,又說:思可依。

      6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61、有錢而貴,是一個人的欲望也不隨它的方式,不得到的地方。貧窮和卑微,也是一種罪惡。

      62、一個大瘸子絆倒了,然后回頭一看,又閃了回來。

      6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6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65、孔子說:中午不睡覺,下午虛脫。

      66、孔子說:“我十歲的時候,就去拆塔。我玩了30個魔獸爭霸游戲,40個星際爭霸游戲,50個紅色警戒游戲,60個被虐待,70個恢復理智繼續戰斗。

      67、拉著你的手,把你的兒子拖走。兒子說不去了,好吧,關上門把狗放了。

      68、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正義,見危險。

      69、君子的德風,小人的德草,草上的風,都會彎曲。

      70、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被謚為‘文’呢?”孔子說:“他思維敏捷卻很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所以被謚為‘文’!保

      71、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薄独锶省

      72、一座有十間屋子的城必如山那樣堅固。學比學好。

      73、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

      74、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述而》(譯:孔子說:“默默地增加知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有什么難呢?”)

    孔子的語錄9

      1、君子食無求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其為人也,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止老知將之至云爾。

      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5、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6、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8、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9、不學禮,無以立。

      1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11、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

      1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3、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4、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7、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18、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19、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20、朽木不可雕也。

      2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2、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2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4、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25、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26、子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7、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8、子曰:君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29、子曰: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30、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31、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

      32、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33、乞之四鄰,以應求者,用意委曲,非為直人。

      34、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35、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36、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8、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39、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4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1、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焉。

      42、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43、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44、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45、知我罪我,唯其春秋。

      46、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47、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48、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49、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50、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孔子的語錄10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道不同,不相為謀。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說過的話,孔子語錄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匾膊桓钠錁。賢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孔子的語錄11

      1、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子曰:"有教無類。"

      3、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

      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7、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0、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君子成人之美。

      13、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1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5、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16、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8、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9、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0、發奮忘食,樂以忘憂。

      21、"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22、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2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4、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25、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6、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7、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28、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29、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3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31、先勞苦而後得功,此所以為仁。

      32、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33、孔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34、父母,唯其疾之憂。

      35、有教無類。

      36、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37、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8、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

      39、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40、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1、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42、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43、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44、德不孤,必有鄰。

      45、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6、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

      47、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48、不學禮,無以立。

      49、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50、敏而勤學,不恥下問。

    孔子的語錄12

      既然有教無類,那么學生的層次肯定有諸多差異,這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排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教育不是買菜,要挑挑揀揀,而是對所有人的一種啟蒙。

      一個孩子孝順仁厚,誠懇誠信,愛護別人,做到這些才能開始學習文化知識。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薄妒龆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人品是一個人立身的根基,是一個人最硬的底牌。

      每個人其實出生的時候都差不多,但是因為后天的教育所以才變得不同。

      老師為人師表,往往有更多的道德要求。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堅守正道,才能火盡薪傳,只有這樣才能把文化和文明傳承下去。

      春秋時期陽虎弄權,孔子對這個人很不感冒。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出自:孔子《論語》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論語》

      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蹲雍薄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如果不能融會貫通,那么就比較難了。

      朽木不可雕也。--出自:孔子《論語》

      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出自:孔子《論語》

      第三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出自:孔子《論語》

      第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一個人學習并且實踐,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無論貧富地位職業智愚都可以接受平等的教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上)

      后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孔子《論語》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孔子《論語》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面對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出自:孔子《論語》

      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出自:孔子《大學》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出自:孔子《大學》

      一個人交往什么樣的人,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出自:孔子《論語》

      三軍中最重要的統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上)

      不愿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出自:孔子《論語》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古人云:“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孔子《論語》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諸葛亮曾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一個學生努力鉆研,陷入困境的時候,老師再出手幫他,才能事半功倍。

      孔子捋須笑答:“周游列國,講學傳道!

      學以致用

      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是中國第一位平民教育家。

      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上)

      真正好學的人,不會在意飲食起居,而是努力做事,謹慎說話,有錯誤就盡快改正。

      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體觸萬物時生發出的精粹思想,有更為普遍的意義,那就是要我們珍惜時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出自:孔子《論語》

      你要求別人做什么時,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么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稙檎

      冉有問“聽到了就該去做嗎?”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學習和教學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足夠的能力誨人不倦。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學習中收獲快樂,才能讓孩子不再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薄豆遍L》

      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稙檎

      早上明白明白了仁義之道,晚上為它去死也可以。

      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一起來體會其中的智慧人生。

      選擇了這一行,就要放棄大富大貴的想法,淡泊名利,授業傳道。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上)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薄豆遍L》(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被謚為‘文’呢?”孔子說:“他思維敏捷卻很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所以被謚為‘文’。”)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墩撜Z·述而》

      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獲,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有學識的人不如喜歡求學的人,求學的人不如樂在其中的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孔子《論語》

      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資質,也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

      孔子自己周游列國,曾被敵人圍困。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教育不是一個謀利的行業,教師也不是一個可以大富大貴的職業。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的表現在《論語·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句。此句意指: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

      今天是教師節,讓我們重溫孔子句話,尊師道,敬師德,念師恩。

      他不僅培養了大批人才,而且還創立了非常完備的教育思想體系,其中許多的思想精華值得我們學習吸收。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妒龆

      面對學生,也是不分高低貴賤,一視同仁。

      人品永遠大于能力。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同上)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謀劃,就會有即將到來的憂患。邏輯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憂,是因為以前沒有考慮得長遠。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孔子《論語》

      一個頑童問:“你們有什么要事呀?”

      現在很多偏科的孩子,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這是我們“因材施教”的程度還不夠。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翻譯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亂軍之中,幾乎餓死,孔子卻也不遠改變他的志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出自:孔子《論語》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出自:孔子《中庸》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

      子路問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所以只要肯用心教育,那么人和人之間沒有太大區別。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譯:孔子說:“默默地增加知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有什么難呢?”)

      顏回對飲食起居不甚在意,每天學習耕作樂在其中。

      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論語》

      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聽到了就去做呢?”

      孔子沒辦法,只能去回禮,卻特意挑了一個他不在家的日子,避開和陽虎的交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安貧樂道

      好的老師,都懂得教學相長,好的老師一般都是飽學之士。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小時前·文化領域創作者

      道不同,不相為謀!墩撜Z·衛靈公》

      《禮記》:“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第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小不忍則亂大謀!墩撜Z·衛靈公》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叭省笔恰墩撜Z》中孔子的核心思想。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孔子和眾弟子乘坐馬車到一個地方講學,見前面有兩個頑童坐在路中間頑耍,子貢趕緊停住車,大聲嚷道:“你這兩個頑童快讓路,這是孔夫子的車!”孔子連忙喝住子貢,下車對頑童客客氣氣地說:“我們有要事在身,借個路讓我們過去吧!”

      君子修省,不和品行不佳的人一起共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中國歷史上地位極高。

      禮之用,和為貴。--出自:孔子《論語》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仲由行事勇氣超人,所以要限制他太過剛勇。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環境習俗的熏陶,便相距得遠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墩撜Z·泰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只是知道卻不行動,那么就等于不知道。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君子按照天地的規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適安寧。小人則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憂慮算計。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出自:孔子《中庸》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敏于事而慎于言!墩撜Z·學而》

      不擔心,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不安定。由于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自:孔子《論語》

      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另一個頑童接口說:“那你這個老先生一定有套本事和才學了?”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自:孔子《論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學習不僅要思考,還要懂得應用,只有學會了應用實踐,一個人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懂得。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訥于言而敏于行!墩撜Z·里仁》

     。嚎鬃诱f:“人不但要學習,而且對于學的東西還要經常地溫習,如此掌握之后,心里不是很高興么?自己的學問長進了,有來自遠方的朋友來向自己請教,自己心里不是很快活么?別人不了解自己的學問,自己并不惱怒,德行修養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不也就可以稱得起君子了么?

      孔子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佳作,比如以下幾句:

      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可以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可以說,孔子的教育方式打破了當時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公平。

      一個人只有不甚在意外在的浮華,才能專注內心的安寧。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不許學生沉溺游戲,自己首先不能帶頭打游戲。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書呆子,而是培養那些知行合一的人,對社會對自己有益的人。

      “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反映了孔子一生對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執著追求?鬃影选叭省笨醋髯罡叩牡赖滦摒B,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自:孔子《論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墩撜Z·為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孔子《論語》

      《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出自:孔子《論語》

      一個人能力再強,人品不好也是沒用的。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語出!墩撜Z·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想要教育孩子,就必須以身作則,而不是一味說教。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論語》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敬鬼神而遠之!墩撜Z·雍也》

      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出自:孔子《中庸》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孔子教導我們:

      孔子回答:“聽到了就該去做!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君子成人之美。《論語·顏淵》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中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論語》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出自:孔子《論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子曰:“有教無類。”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寓教于樂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愛因斯坦說:教育應當使所有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這里所說的禮物就是學生樂于接受知識。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們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找他人的缺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在與人相處中,要看到別人的優點,學習之,看到別人的缺點,要加以改進。

      無論什么情況下,都堅守自己的本分,不斷修煉自己的品德。

      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么還有什么行為不能容忍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稙檎

      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生,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留下許多經典句子,

      好的老師都懂得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孩子愛上學習。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稙檎

      時代在進步,知識在更新,一個老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所以真正的教育要注意時機和方法,不能一味“填鴨式”“滿堂灌”。

      不管你是誰,只要有一條干肉拜師,我都會收他做弟子,努力教誨他。

      有教無類。--出自:孔子《論語》

      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衛靈公》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人品可以彌補能力上的不足,能力卻永遠彌補不了人品上的缺陷。

      孔子認為:冉求做事總是退縮,所以要激勵他勇敢去做;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要求學生多讀書,自己必然先要多讀書。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在學習中不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領悟,一個人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子路問孔子:“聽到了就該去做嗎?”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要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啟發開導,授人以漁,才能舉一反三。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出自:孔子《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孔子說:“滿口說的都是討人喜歡的話,滿臉都是逗人喜愛的神色,這樣的人其實缺少仁德!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薄蹲雍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一個人想要為師,必然要樹起老師的榜樣。

      但是陽虎卻屢次來拜訪孔子,甚至有一次扔下禮物就跑了。

      孔子一生不曾停下學習的腳步,三次拜訪老子請教,反復研讀《易經》,穿竹簡的牛皮繩都被磨破了很多次。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聽其言而觀其行!墩撜Z·公冶長》

    孔子的語錄13

      1、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文子辟惡逆,去無道,求有道。當春秋時,臣陵其君,皆如崔子,無有可止者。

      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匾膊桓钠錁。

      5、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6、其為人也,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止老知將之至云爾。

      7、"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1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1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2、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3、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7、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18、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19、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20、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于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1、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22、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23、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

      24、道不同,不相為謀。

      25、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的語錄14

      1、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3、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4、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6、不患人知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7、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8、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9、君子之道四焉,強于行義,弱于受諫,怵于待祿,慎于治身。

      10、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2、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3、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14、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7、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于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8、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19、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語出。

      20、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21、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22、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23、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25、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

      2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7、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28、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1、小不忍,則亂大謀。

      32、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3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4、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35、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36、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37、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38、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39、過,則匆憚改。

      4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4、子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45、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46、子曰: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47、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8、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4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50、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51、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

      52、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53、孔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4、孔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5、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56、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57、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58、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59、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60、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61、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62、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63、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64、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65、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66、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6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6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69、吾之大患為吾有身。

      70、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7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72、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73、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7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75、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76、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77、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

      7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79、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80、與伴侶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孔子的.語錄15

      1、不有祝笏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3、不患人知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4、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7、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8、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9、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10、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1、學而不思則惘。

      12、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3、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

      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5、敏于事而慎于言。

      16、君子成人之美。

      17、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1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1、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2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3、發奮忘食,樂以忘憂。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5、聽其言而觀其行。

      2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27、過,則匆憚改。

      28、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9、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30、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1、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32、子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33、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3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35、子曰: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36、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37、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

      38、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39、孔因材施教。

      40、放於利而行,多怨。

      41、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2、吾不與祭,如不祭。

      43、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44、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4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7、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48、朝聞道,夕死可矣。

      49、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50、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51、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52、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3、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54、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55、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56、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57、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

      5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59、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6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罷了矣。

    【孔子的語錄】相關文章:

    孔子語錄11-25

    孔子語錄精選12-01

    孔子的語錄12-27

    孔子的語錄06-06

    孔子的名言,孔子名言名句大全,孔子語錄11-04

    孔子經典語錄04-06

    孔子的語錄大全10-27

    孔子語錄摘抄08-22

    孔子語錄整理11-30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中国字幕亚洲综合亚洲成 |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视频 |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免费 | 亚洲最多视频网址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国产在线观看 | 日韩AV有码在线播放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