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功意味著什么?
成功到底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呢?一個過程的結果嗎?還是一個重新開始的轉折呢?也許我們只有自己知道的答案,人生最大的抉擇不是站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走,也并非艱難的走在小路上,故事也會說不管你是蝸牛還是老鷹也會分析到達金字塔的頂端,就是要認清自己的優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功意味著什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成功意味著什么? 篇1
成功學家卡爾博士認為“成功意味著許多美好積極的事物。成功意味著個人的興隆:享有好的住宅、假期、旅行、新奇的事物、經濟保障,以及使你的小孩能享有最優厚的條件。成功意味能獲得贊美,擁有領導權,并且在職業與社交圈中贏得別人的尊寵。成功意味著自由:免于各種的煩惱、恐懼、挫折與失敗的自由。成功意味著自重,能追求生命中更大的快樂和滿足,也能為那些賴你維生的人做更多的事情。”
成功意味著許多美好積極的事物的確,成功意味著很多很多東西,并且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理解,上面的描述還可以無限的延長下去。但是究其本質,成功是什么呢?
成功其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社會承認了個人的價值,并賦予個人相應的酬謝,如金錢、地位、房屋、尊重等等。二是自己承認自己的價值,從而充滿自信、充實感和幸福感。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成功的后一種含義,認為只有在社會承認我們、他人尊敬我們時,我們才算度過了成功的人生,只有在鮮花和掌聲環繞著我們時,才算是到了成功的時刻;而僅僅自己認為自己成功不僅沒有意義,而且還有狂妄自大的嫌疑。
實際上,一個人只有在對自己有較高評價并認為自己一定會成功時,他才可能真正成功。這中間的道理也很簡單,那就是人不可能給別人他都自己沒有的東西。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有價值,那么又怎么可能給社會創造價值、并最終得到社會的承認呢?
我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教導我們要“自謙”、“自制”的環境中,許多人生箴言如“出頭的椽子先爛”、“夾著尾巴做人”等等,更無時不在提醒我們要壓抑自己、小看自己。盡管這些觀念在有的時候可能是一種對外的`托詞,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策略,但是任由這些觀念泛濫,就會形成一種洪流在社會上流淌,人剛開始就象一個個棱角犀利的巖石,在這種抹殺個性的觀念洪流中,久而久之被變成了沒有棱角的鵝卵石,失去了自信,甚至失去了期望,不敢再有什么沒好的憧境,碌碌無為地度過了一生。
人們常說“期望什么,得到什么”,期望平庸,就得到平庸,期望偉大,就有可能真的偉大。公交戰線的標兵李素麗上中學時的期望是當一名播音員,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當了一名公共汽車售票員,按照常規的理解,她的希望是破滅了,她完全可以放棄原來的期望,帶著失敗的感受,作一個普通的售票員,但是她不是這樣,即使在售票員的崗位上,她仍然用播音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字正腔圓的報站名,兢兢業業地為顧客服務,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記得在學習李素麗的活動中有這樣一次電視采訪,一群演員、歌唱家、播音員登上李素麗服務的車組進行觀摩,有人問她還想當播音員嗎,李素麗自豪地說她本來就是播音員,汽車上的播音員。她的這種自豪感肯定不是在她當上標兵、評上勞模之后才有的,這種自豪必然是她的一貫的心態,正是由于她心中不滅的期望和自豪感,使她數年如一日的堅持嚴格的高標準服務,并受到眾多乘客發自肺腹的感激和贊揚。正是她的這種不滅的期望和自豪感以及由此產生的堅定行動,樹立了售票員的新形象。
人就象一部汽車,而期望就象汽車的變速檔,而心中的懷疑、自卑、憤恨、失敗感等消極的想法就象汽車發動機里的銹斑和污垢,只有在清除這些污垢并掛上高速檔時,人生這部汽車才能快速地奔向成功,而一個對自己期望很低并且自卑的人則好象一輛只有低速檔的冒著黑煙的老爺車。正如一句唐詩中描繪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現代社會更是一個人才濟濟、充滿競爭的社會,只有自信并敢于行動的人才有成功的機會。在美國哈佛大學約翰.科特關于美國成功的企業家的一項調查中,研究了數百個成功的個案,他發現成功人士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有很高的自我評價,認為自己的行為代表正確的方向,同時他們都有很強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
當然,在生活中也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任何人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每個人都難免產生煩惱、悲哀、內疚、失望等情緒。面臨失敗,有人會不斷地提醒自己是個失敗者從而在顫顫驚驚中等待下一次失敗,而失敗也常常如約再次降臨到這些人身上,所以失敗有時也是自找的,在真正的失敗到來前,他們已經在心中對自己的能力發生了懷疑,放棄了努力,坐等失敗的來臨。
成功人士也有失敗的時候,但是面臨失敗他們也會維持他們的自信。他們會把失敗當作特例,他們會對自己說:“這不象是我干的,我會干得更好”;他們會從失敗中找到積極的一面,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們會通過積極的行動來彌補過失,轉移自己的消極情緒。通過這些行動,他們不僅再次具有了較高的自我評價,同時又為現實中的成功作好了準備。對于他們,失敗才是成功之母。
“人貴有自知之明”,其潛在含義常常是要人們多看看自己的缺點,不要自滿等等。其是這種專挑缺點的“自知”并沒有什么積極意義,它只使人明白什么是要避免的,但不能告訴自己什么是要發展的。要知道“君子一日三省吾身”,現代人雖然可能達不到古代君子的內省標準,但在生活中也要不斷地進行著自我評價。自我評價的方向和內容對人很大的關系,只看自己的缺點好象千百遍地聽人說“你這不行,你那不行,不準干這,不準干那.....”但從來不知道自己哪兒行、不知道要干什么,這種情景是令人非常絕望的。然而如果自我評價的方向是正向的、自我肯定的,個體不僅會由此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將更有可能發展出好的行為,產生良好的結果。
正象英國作家薩克雷的名言一樣,“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成功的到來也正如一副對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幅對聯應該有一個畫龍點睛的橫批,那就是我們今天的話題“自我評價”--你認為你行,你就能行,你認為你不行,那就真的不行。
成功意味著什么? 篇2
清華學生邱虹云的視美樂公司“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電視”的創業項目獲1999年“挑戰杯”大賽一等獎,拿了250萬元的風險投資。然而,最終還是運作不順,難以獨立支撐,最后只得賣掉技術,宣告失敗。
無獨有偶。李玲玲的高桿噴藥器獲“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防撬鎖獲第七屆中國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武漢世博科技項目投資公司給她投資10萬元成立了天行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不到兩年公司同樣陷入癱瘓。
就連轟轟烈烈、響徹大江南北的《贏在中國》三個賽季冠軍宋文明、李書文、謝莉,也再無后續消息。憑借“券王”優惠促銷平臺項目名列第四的任春雷獲得500萬元風投,后來由于印刷成本高,結算不方便,且是后付款,做得很辛苦,從2007-2009年,“券王”花完了500萬元資金,項目宣告失敗。
我認識的幾個清華、北大的高材生也曾經憑借幾近完美的創業計劃書得到了大筆投資,然而,幾年下來,要么早已人去樓空,要么苦苦支撐,鮮見實至名歸者。
所以,對融資問題我想提醒大學生創業者認識到這樣幾點:
創業融資成功僅僅是創業的開始,絕不意味著已經成功!清華大學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潘福祥分析視美樂失敗原因時說:“學生辦公司有他們的優勢,比如有闖勁兒,不怕吃苦,能夠不計時間、報酬拼命地干。但是,他們也有缺點,那就是不懂商業運作,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競爭對手不會因為你是學生就心慈手軟,消費者也不會因為你是學生就買你的產品。”公眾輿論也應該有這種認識,不要把幾個鳳毛麟角般初始創業就獲得投資的案例人物當做成功樣板,強化這種誤導。要知道即便幸運地獲得初始投資,也只是萬里長征走出的第一步,后面的千難萬險還多著呢,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有機會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上獲得成功。
常規風險投資和所謂天使投資是非常不一樣的。運作規范的投資公司基本不會給僅有一紙商業計劃書的創業者投錢,他們主要的投資方向是那些已經初步打開局面,整個商業模式經受了市場考驗,有了初步商業成效的處于發展期的成型企業,特別青睞高科技的、盈利模式新穎而且擴張潛力巨大的,門檻之高非一般大學生創業所能及。有的公司甚至基本只投資那些初具規模,處于上市前“臨門一腳”的優秀企業,以期上市后獲得巨大市盈率回報。對于他們而言,再好的計劃書都不過是“浮云”。張朝陽、周鴻祎也都說過idea并不值錢。企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的要素支撐,一個再絕妙的創意,沒有長期的努力、腳踏實地的運作,都不過是空中樓閣而已。
天使投資也是風險投資的一種,是指對連啟動資金都沒有的初始商業創意進行投資,這種情況整體而言屬于典型的“低概率事件”,不是說沒有,要么是創業者本人已經是相當優秀的企業家,有過非常令人信服的創業成功歷史,正如華爾街投資理念:“我們投資的是人,不是項目”。要么就是投資者本人商業經驗有限,投資行為非理性,業內就有一位自稱“一興奮,就投資”的名人,自己都承認開始的好幾筆投資血本無歸。
由此可見,創業這個概念要厘清一下,嚴格意義上講,創業就是從無到有,從找到商機注冊公司,零起點開始運營,這叫做創業,甚至有學者認為從商業經驗積累,項目調研開始也已經進入創業過程。與此同時,大家也把開始運營新生企業稱為創業。我們這里強調的是,想創業的大學生在最開始,更應該著眼于自力更生、從小做起,啟動的項目最好不是耗資較大的,而是要選擇那些自有資金(哪怕是來自父母、親朋)至少足以支撐到企業運作達到盈虧平衡點的項目。堪稱國際創業學鼻祖的美國百森商學院蒂蒙斯教授的《創業學》指出:哪怕是在美國這樣的融資環境非常成熟的社會,創業者靠創業計劃書實現融資的比例是1%。另一位美國專家謝羅德教授也說:在美國,創業的起動資金的`來源,一是靠自己的信用卡,二是靠家族成員的幫助。國內絕大部分企業在零起點的創業之初都沒有風險投資的支持,無論是馬云還是俞敏洪概莫能外。因此,如果僅憑一紙創業計劃書滿世界找錢,靠一個自以為絕妙的創意就奢望別人投資給你做實驗,結果很可能是四處碰壁,反而空耗了時間,耽誤了商機。
我說融資難并不是排斥融資,而是要認識到合適的融資時機。當新創企業經過艱苦奮斗,殺出一條血路,磨礪打造出自身的盈利能力,已經經受住了市場考驗,摸索出具有發展潛力的商業模式之時,外部投資能夠極大加快公司的擴張步伐,甩開后繼競爭者,實現創業者心中的宏圖偉業。但是,要注意融資不是靠態度好,靠拉關系,靠口舌如簧。有些創業欄目設計的所謂“電梯三分鐘”賽項,要求創業青年在三分鐘內陳述自己的項目,力求獲得投資方的青睞。如果說是考驗選手創業思路是否明晰,是否切中主題,也無可厚非,但總是給人一種仰人鼻息的感覺。實際上,在今天房地產蕭條、股市低迷、社會投資渠道不暢的格局下,閑散資金非常充足,他們也在積極尋求能夠獲得資金回報的好項目。大學生創業者更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打造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植得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這時的創業者和投資方實際上不存在誰求誰的問題,好的企業和投資方是完全平等的,融資行為是基于雙贏的考量,而不是創業者向投資方祈求施舍。相反,你越是不卑不亢,敢于和投資方討價還價,越向投資方傳達一個信心:這個企業是值得投資的!
【成功意味著什么?】相關文章:
什么是成功09-07
什么是成功_綜合指導06-19
為什么失敗是成功的秘密10-28
成功的法則是什么08-27
我為什么能成功08-22
成功跳槽靠的是什么06-25
成功跳槽靠的是什么?05-22
他為什么能夠成功09-08
你為什么不成功?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