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招工難”正從東南沿海向全國蔓延
伴隨著元宵節后返城的滾滾人流,以生于1980年代及其后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為中堅力量的用工市場,正迎來多重變奏。 新華社“新華視點”專欄精心設計問卷,聯手國內最大的務工在線職業介紹服務平臺工眾網,于春節前后就中南、西南、華東、東北、華北和西北6大區域、18個省市的農民工的就業流向問題進行了專項調查,回收有效樣本1217個。調查結果與“新華視點”記者在上海、江蘇、安徽、河南、四川等地的一線訪談兩相印證:就流向而言,農民工已由“單向度輸出”轉變為“多向度流動”;就范圍而言,招工難正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城市蔓延;就持續性而言,區域性、結構性工荒已經常態化。 新態勢:“招工難”更廣 “用工荒”更長 “短工化”更顯 在申蘇浙皖高速公路安徽省蕪湖段入口處,巨型廣告牌上往年總是唱主角的招商廣告,今年春節期間悄然變臉:“熱烈歡迎務工人員回鄉過年,百余工種萬余崗位虛位以待!” 走在蕪湖的街頭,各式各樣的招工標語、廣告目不暇接,盡打親情牌。當地政府部門在春節前即多方打聽、收集回鄉過年的民工信息,印制成冊,提供給企業,電話、甚至登門招人。盡管用心良苦,2月3日,當地人保部門早早為返鄉農民工舉行專場招聘會,但4800多個招聘崗位中,依然有過半崗位“空手而歸”。 地處中部地區的蕪湖的用工情況具有代表性!按汗澾^后,首要任務不再是招商,而是招工!笔徍洕_發區的工作人員說。 事實上,“招工難”正從以往的東南沿海向全國蔓延。地處浙江北部的德清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呂海清說,他們去四川廣元招工,對方回應:“來我們這里招工?我們正要把外出打工的人找回老家呢!” 與以往不同,此輪“新工荒”的另一個特點是持續時間更長,區域性、結構性工荒已經常態化。 而與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相伴生的民工回流現象,加劇并拉長了東部地區的工荒感。近年來,隨著產業的區際轉移和多個區域經濟板塊的發力,各地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日益加大,爭奪日趨激烈。 “以前,80%的新增勞動力在省外就業;2012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每年80%的新增勞動力開始在省內就業。”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民工工作處處長呂志華說。 最新的調查顯示,春節前從省外返回河南的農民工比往年增加了20%,春節后不愿意繼續到省外就業的比往年增加了15%,人數約180萬人。呂志華分析,沿海和內地企業給農民工待遇差距的縮小,以及河南省招商引資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崗位,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愿意在家門口打工。比如,一個鄭州富士康,吸納的員工數就達到13萬人。正因此,調查顯示,今年河南七成勞務工就業意愿是“足不出省”。 造成“招工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短工化”。調查顯示,被訪農民工中,30歲以下占69.7%;38.2%的人在最近單位工作時間少于一年,25.8%為1-2年,僅有17.4%的人超過4年。 新矛盾:企業留人“有心無力” 農民工進城“欲留還走” 眼下,東部地區一些企業可謂“內外交困”:外部,歐債危機蔓延,全球經濟復蘇進程緩慢,帶來出口大幅下降;而本幣升值又進一步侵蝕了有限的利潤空間;內部,各種成本上升,企業贏利能力下降,已無法滿足工人對工資剛性增長的需求。一些議價能力弱的企業陷入“招工不足——開工不足——效益下降——無力招工”的惡性循環。 上海明天紡織制衣公司總經理徐仁明告訴記者,他在上海寶山和蘇北泗洪辦了兩家制衣廠。由于原材料、土地、資金等成本大幅上漲,加上國外市場不景氣,企業利潤率逐年下降。一年2000萬美元的銷售額,但利潤只有300萬元人民幣。為招工,公司不斷提高待遇。目前寶山工廠的一線工人工資已增加到每月3000元左右,還管吃住,社保也和當地接軌。“在目前的贏利水平下,這個薪酬水平短期內已到臨界點,再也漲不動了。”因為招工不足,企業的產能只發揮了70%-80%。 收入增加了嗎?調查顯示,40%的被訪農民工去年的收入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但是48.5%的農民工收入沒有變化,11.5%的人收入減少。收入增加的人中,28.5%的人收入增幅在5%以內,即低于CPI漲幅。也就是說,有約七成的農民工去年實際收入下降了。有43.5%的農民工表示“經濟壓力非常大”。 “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庇浾吆驮S多農民工朋友交流時,都能聽到這般心聲,“回老家,我們是城里人;進了城,我們又是農民工!边M城卻難以“融城”。 記者采訪還發現,有一些崗位相對較好、收入相對較高的農民工,有能力在城市賺錢養家,但因為子女教育、戶籍等方面遭遇的種種門檻,很難真正成為“城里人”。 新信號:“新工荒”能否倒逼發展方式轉型?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2004年以來,中國每年新增就業人口的凈增長量都低于新增加的勞動力需求量,且隨著時間推移,兩者之間差距逐步擴大。當下愈演愈烈的“工荒”更是警醒:中國勞動力無限供應的時代已經過去。 專家認為,“新工荒”客觀上提供了一種倒逼機制。其一,對企業,要加快轉型升級,提高效益,增強對勞動力市場的吸引力。 “如果轉型不成功,不要說招不到人,就是公司在上海關門都不是沒有可能!笨轮緢哉f,上海提出降低對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現在的客觀環境已不適合低端制造業的發展。記者采訪感受到,許多面臨“招工難”的企業都有著強烈的危機感。用工荒一再敲響警鐘,企業的轉型升級已沒有退路。 其二,激發更多制度創新,著力破解“新二元結構”。政府尤應積極作為。“即使實際收入與內地比沒優勢,但如果孩子能在城里獲得較好的受教育環境,不少農民工還是會留在沿海地區打工的。”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說。 他認為,政府不應直接用資金補貼等手段去幫助遭遇用工荒的企業,而應更多地從提升“軟環境”入手,加快醫療、教育、培訓等公共資源覆蓋農民工群體,這實際上就是在提升區域的吸引力,熨平農民工“高流動性”帶來的勞動力資源供給的波動。【“招工難”正從東南沿海向全國蔓延】相關文章:
東南融通面經11-29
招工難遇上找工難 企業為留工人上調工資11-14
畢業生就業觀念悄然轉變 沿海人才進軍東北02-20
向身邊的故事學習11-11
怎樣向顧客提問11-11
東南大學在宿設立創業創新實踐基地11-14
全國進度更新11-19
全國就業最好的城市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