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
從員工需求的角度看,職業生涯規劃是企業的責任,而不是福利。21世紀,人才才是企業里最寶貴的資本,是無法復制的競爭優勢,企業和員工之間完全可以是雙贏關系,企業要發展,就不能只將員工看成是打工者,而應當看作是影響企業成敗的戰略合作伙伴。
其次,從企業角度講,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企業保持穩定、有利于開發員工的職業潛能、實現企業目標。成功的職業生涯規劃,將大大提升員工對企業的信賴度和忠誠度,提高成員的穩定性。相對于人員更迭頻繁的企業,一個成員相對穩定的企業能更專注于自己的事業,效率更高;通過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為員工提供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最大程度上激發員工的潛能,最終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同發展。
企業該如何開展員工職業生涯規劃?
從個人的角度看,職業規劃一般有三個步驟:"了解自我、了解環境、做出行動"。這三個步驟同樣適用于企業推動的職業規劃項目,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個人職業規劃的主動方為當事者本人,而企業中則往往是HR或者企業的中高層,要達到好的效果,絕不能只是一廂情愿,企業必須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員工真正認識到職業規劃對自身的重要意義,他才會全身心地參與進來。
認識自我是起點
職業規劃的起點是幫助員工開展深入的自我分析,通過分析,幫助員工更加深入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評估自己的能力、技能水平;明確自己的性格,把握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優勢,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開發、改變或重塑自己,跨越自身的障礙,使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然而要了解一個人并非易事,蘇軾曾寫道:"人之難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云不足以比其變",開展職業規劃需要了解大量的個人信息,如個人的成長軌跡,進行現狀評估,然后根據這些分析結果勾勒個人的職業發展前景。單憑人力來完成這些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此時需要借助信效度良好的人才測評工具,例如職業錨測驗、北森職業興趣測驗、北森動力人格測驗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心動不如行動
"認清自我"、"了解環境",這是幫助員工"知己知彼"的過程,但"認識并不等于行為",企業推行員工職業規劃時,還需要輔助員工將在"知己知彼"過程中收集到的各方面進行整合、完成職業生涯規劃書,并確定行動計劃、付諸行動。對個人來講,"職業規劃的終極目標是知己、知彼,有勇氣行動,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整體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企業所扮演的一直是配角,員工才是真正的主角。當然,員工在實踐行動計劃時,企業還可以發揮監督、指導的作用,幫助員工順利地實踐職業生涯規劃
了解環境很關鍵
在職業規劃過程中,首先要分析自己,在此基礎上,我們更應該具備的是對于環境的識別能力。成功的職業規劃絕不是閉門造車,除了深入分析個體自身特點外,還需要了解和分析與職業生涯發展密切相關的周圍環境,如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家庭環境、組織環境、公司文化等。
而且,員工職業規劃不應該只停留在個人層面上,它必須與企業的實際工作相結合,與周圍的同事、與所在的部門、團隊相結合,共同分析。以北森動力人格測驗中的雙向溝通報告為例,假如你是一個感覺型的人,那么你關注現實而具體的細節信息,但是如果和你共事的人是直覺型的,他們更加關心宏觀而模糊的概念或是可能性,在你看來,他們的想法簡直是無法實現的,你更喜歡與有耐心的、能夠腳踏實地做具體事情的同事共事。相反,如果你是一個直覺型的人,你關心整體和全局,而不是具體地去做事,你會提醒感覺型的同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應該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但是很遺憾,你發覺他們總是在小事上浪費時間而錯過機會。即便是同樣類型的人在一起共事,也會有其優劣勢,如果兩人都是外向型,就缺少了傾聽者,如果都是內向型,溝通可能就變得不夠充分;如果能深刻地認識到這種差別,員工就能更好地理解和體諒別人,在遇到矛盾、沖突的時候,也就能更快地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是一種尋找目標的動物,他生活的意義僅僅在于是否正在尋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標。"在尋找和追求目標的漫長旅途中,優秀人才就是那群走在前列、健步如飛的旅行者,如果這時企業阻礙了他們的前行,他們必然會離開企業。在很多情況下,企業能否留住優秀骨干的關鍵就在于,企業能否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條件,使之有機會施展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通過員工職業生涯規劃,企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員工的興趣、特長、理想等,根據員工的職業目標和現狀有針對性地安排培訓,使之看到他在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成長空間,通過個人發展愿望與組織發展需求的結合實現企業發展,達到企業目標,創造出高效率的工作環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企業氛圍,真正做到留住優秀人才的"心"!
【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相關文章:
員工職業生涯規劃02-21
員工職業生涯規劃02-11
電信員工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02-18
明確員工職業生涯規劃11-21
員工職業生涯規劃書11-30
電信員工職業生涯規劃11-29
員工職業生涯規劃方案11-29
物業員工職業生涯規劃11-12
航空員工職業生涯規劃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