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代表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招:準就業 攢經驗 練
嘉賓:
奚美娟(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沈志剛(全國人大代表 民盟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
嚴誠忠(全國人大代表 東華大學經濟發展與合作研究所所長)
【背景】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高達600余萬人,加上歷年積累下來的未就業畢業生100余萬人,今年將有700余萬高校畢業生尋求就業機會。但目前受金融危機影響,就業容納能力較大的中小型企業招收員工計劃受到嚴重影響。根據在上海進行的就業調查顯示,今年2月初提供的就業崗位比去年同期減少四分之一以上。
今年嚴峻的就業形勢給高校畢業生帶來很大壓力。如何拓寬就業渠道、為大學生就業創造條件?本報邀請三位全國人大代表奚美娟、沈志剛、嚴誠忠,共同就關心的話題進行探討。
“準就業狀態”緩解就業壓力
記者:大學生就業困難,已是不爭的事實。面對擺在高校畢業生面前的種種就業瓶頸,突破點在哪里?
沈志剛:我們對部分高校畢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少大中型企業、事業單位雖然積極參加各種大學生就業洽談會,但實際招收錄用人數很少,畢業生四處奔波投放申請材料,到處參加面試,但獲錄取機會很低。這不僅僅大大增加了大學生就業成本,更為嚴重的是打擊了畢業生就業信心,在高校畢業生中以及畢業生家庭和社會上蔓延了消極情緒,不利于社會穩定,又反過來對企業發展恢復信心產生了負面影響。
嚴誠忠:一味讓處在金融危機下的企業拿出崗位,難度很大。其實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最缺的是社會經驗,不妨先儲備資歷、后正式就業,即暫時性的“準就業狀態”。我建議開設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專業志愿者”崗位,強調的是專業性。這份工作是非永久性的,收入由政府、企業各補貼一塊托底保障。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由相關機構推薦到企業進行服務,企業滿意則延長。期滿后不僅取得了經驗,還有證書證明這一段經歷,等待經濟走出低谷,這樣的積累可以幫助找到更好的就業機會。
“圓桌會議”促聯動
記者:大學生就業并非一家之力就能解決,還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聯動促進就業。
沈志剛:我們看到,政府、學校、用人單位等都已積極行動起來了,關鍵是要打破條塊分割,大家坐到一起來,讓各種政策、舉措、機會真正聯動起來:現如今正是儲備人才的最好時機,在實施“人才儲備計劃”時,政府、學校、企業可以通過“圓桌會議”,互通有無,互相補位:政府出臺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搭建就業服務平臺,學校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加強就業指導,用人單位體現社會責任,看到學生潛質能力,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培訓機會。
嚴誠忠:學校要懂得與市場銜接。如今一些高校的師資隊伍,從學校到學校,并沒有真正踏上過社會,這樣一來,又如何為學生傳授社會工作經驗。此外,高校的專業設置沒有跟上市場的需求,沒有根據市場變化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錯位,加大了就業的壓力與難度。
大學生也應練好“內功”
記者: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們是否也應該練好“內功”,更好地應對?
奚美娟:我覺得,應對這樣的挑戰,是大學生完善知識儲備、提升自身能力的契機,也是重新審視自身、規劃職業生涯的過程。多一份準備,多一種選擇,就多一份就業的機會。無論有沒有遭遇金融風暴,招聘方都青睞“有準備”的求職者。這樣的人才,走到哪里都不會發愁沒有自己的用武之處。
我們也看到,各級政府部門除了出臺政策,還不斷開拓各類崗位,為大學生創造就業機會。也許與一些大學生的就業意向有所出入,但對于還未踏上社會,未曾積累經驗的應屆畢業生而言,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同樣可以開拓眼界,掌握技能,提升歷練,為何不嘗試一下呢?我們一直在強調“轉變就業觀念”,當大學生在基層崗位上“攢”足經驗,有了充足的準備,進一步的職業發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代表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招:準就業 攢經驗 練】相關文章:
高校畢業生就業流程05-15
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02-26
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04-24
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01-26
湖北:高校全力幫畢業生就業02-27
高校畢業生就業白皮書02-23
關于就業為導向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