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求職的求才的都須“換腦”
“畢業生寧可到荷城打1000元的工,也不愿意到更合打1500元的工,因為荷城和更合距離60多公里。”本周二下午,華師南海校區舉辦了一場“促進大學生就業座談會”,高明區人事局副局長區桂棠發言提到,在大學生就業喊難聲一片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尤其是在位于工業園區的企業久久招不到人才,即使招到,也難以留下。
是大學生就業觀念還不夠理性?還是企業留人不夠誠意?這些80后、90后大學生究竟想要什么?除了薪酬和發展空間,企業還得拿出什么樣的條件才能吸引他們?
佛科院負責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學生處副處長錢燦平認為,一味要求大學生轉變觀念并不合理,企業想要留人,也應適當轉變觀念,適應現在80后、90后年輕人的價值觀,才能讓人才對企業有歸屬感,工作才有激情。
企業說法
“大學生吃不了苦”
在上周二舉行的廣東白云學院高職高專類現場招聘會上,來自三水工業園區一塑料企業打出了“不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廣告語吸引求職者。一上午過去只收集到近10份簡歷,但已讓該企業的招聘人員心滿意足,中午12時一到就打算收拾離場,“比往年好多了,一上午就完成了招聘任務。”
據招聘人員介紹,這家企業已經有近10年歷史,員工接近600人,發展前景很好。由于發展需要,近年來一直想招聘一些高素質人才,但卻遭遇了不少尷尬,“主要是大學生吃不了苦,一聽到企業是在工業園區就覺得太偏僻不想去。即使去了,呆不到幾個月也走了。”
“現在就業壓力大,大學生觀念也開始轉變,但就業后能否適應企業發展堅持留下來,又是一個難題。”該企業招聘人員說道。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多數工業園區企業都把招不到或者留不住大學生的原因,歸結為大學生“吃不了苦”,認為大學生缺乏基本的職業素養,比如對企業缺乏忠誠度,工作積極性不夠等等。
園區配套不全
帶來招工困境
不過,也有企業在一次次碰壁中開始意識到,招大學生難與工業園區設施配套不齊全脫不了干系。
佳利達紡織染有限公司是佛山比較知名的紡織企業,目前有員工1500多人,工作環境很不錯,待遇也好,但僅僅因為位于三水大塘工業園,他們同樣面臨招不到或者留不住大學生的困境。
“如果我看中的大學生求職者,他或她的女朋友或男朋友不在我的公司工作,我一定不會要,因為肯定留不住。”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姚穎說,交通不便,戀人之間很難見面,單靠通訊聯絡成本又高,很多人都忍受不了別離之苦,最后還是走了。
為了留住人才,姚穎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公司買了3輛大巴,專門每天免費接載有需要的員工,還為員工建起了卡拉OK室、籃球場等運動娛樂設施,“不過,與生活的不便利、交通的不發達相比,這些東西的吸引力似乎并不夠。”姚穎有些無奈,而他也曾經向工業園區有關部門反映過情況,但見效不大。
學生說法
地域限制
影響個人發展
對于不愿意到工業園區去是吃不了苦這一說法,大多數學生卻并不認同。
“這不是簡單的吃苦不吃苦問題,我還要考慮自己未來的發展。”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國際經貿專業的侯海燕說,她的這個專業知識更新換代很快,需要不時通過進修來提升自我,如果在市區工作,下班后再到教育培訓機構繼續學習或者到圖書館買書自修都很方便,但如果在工業園區就很困難了。“除非是真找不到工作或者企業待遇特別好,我才會考慮去工業園區。”侯海燕說。
【求職的求才的都須“換腦”】相關文章:
求職的您須小心求職陷井11-19
大學生求職要學會揣摩單位求才心理11-11
求職須回答好三個問題11-11
女生求職擇業須把握的6大要素03-07
新騙局現身 畢業生求職須謹慎02-21
IT求才需求復蘇明顯 未受今年裁員影響02-18
大學生求職須勇闖五關11-14
應屆畢業生求職須警惕招聘陷阱11-12
畢業生網上求職須警惕信息被偷窺11-30
成功求職者都具備哪些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