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帶頭人事跡

    時間:2025-02-28 08:39:46 銀鳳 事跡材料 我要投稿

    致富帶頭人事跡(通用11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跡了吧,事跡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跡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想擬事跡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致富帶頭人事跡,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致富帶頭人事跡(通用11篇)

      致富帶頭人事跡 1

      xx是家喻戶曉的致富帶頭人。曾經,這個鄉村以傳統農業為主,農產品銷售渠道狹窄,村民收入微薄。xx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電商,敏銳地察覺到這是改變鄉村經濟的'契機。

      他開始自學電商知識,參加各種線上線下培訓。白天,他在田間地頭忙碌,了解農產品的生長情況;晚上,他挑燈夜戰,學習電商運營技巧,研究如何拍攝農產品照片、撰寫吸引人的文案。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終于在電商平臺上開設了自己的店鋪,專門銷售家鄉的特色農產品。

      起初,店鋪的生意并不好,訂單寥寥無幾。但xx沒有氣餒,他不斷優化產品包裝,提高產品質量,積極與客戶溝通,收集反饋意見。同時,他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邀請網紅進行直播帶貨。慢慢地,店鋪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訂單量也逐漸增加。

      看到xx通過電商取得了成功,村民們紛紛向他請教。xx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幫助村民開設店鋪,培訓電商技能。在他的帶領下,村里成立了電商合作社,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農產品的銷售額大幅提升。如今,農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村民的收入也實現了翻倍增長,xx成為了村民心中的致富英雄。

      致富帶頭人事跡 2

      xx是養殖大戶,也是當地的致富帶頭人。早些年,他外出打工,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經驗。回到家鄉后,他發現家鄉的自然資源豐富,適合發展養殖產業。于是,他決定在家鄉創辦養殖場。

      創業初期,困難重重。資金短缺、技術不足、市場不穩定等問題接踵而至。但xx沒有退縮,他四處籌集資金,引進先進的養殖設備和技術,聘請專業的'養殖人員進行指導。同時,他積極開拓市場,與各大超市、農貿市場建立合作關系,確保養殖產品有穩定的銷售渠道。

      在養殖過程中,xx注重科學管理,嚴格控制養殖環境和飼料質量,保證養殖產品的品質。他還不斷學習養殖新技術,進行品種改良,提高養殖效益。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養殖場規模不斷擴大,養殖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富裕起來的xx沒有忘記鄉親們,他主動與貧困村民結成幫扶對子,為他們提供養殖技術指導、種苗供應和銷售渠道,幫助他們發展養殖產業。在他的帶動下,村里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養殖隊伍中,形成了規模化的養殖產業。如今,養殖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帶動了上千名村民脫貧致富,xx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致富帶頭人事跡 3

      xx是一位普通村民,卻憑借著對家鄉的熱愛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成為了鄉村旅游開發的致富帶頭人。xx村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民俗文化,但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xx看到了鄉村旅游的發展潛力,他決定帶領村民開發鄉村旅游。他四處奔走,爭取政府的支持和企業的投資,同時積極組織村民參與旅游項目的建設。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先后修建了旅游公路、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開發了特色旅游項目。

      為了提高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xx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宣傳推廣,邀請旅游博主前來體驗和宣傳。同時,他注重挖掘和傳承鄉村的民俗文化,組織村民開展民俗表演、手工藝品制作等活動,讓游客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鄉村名稱,村民們的收入也大幅增加。許多村民開起了農家樂、民宿,銷售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xx還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帶領村民共同經營旅游項目,實現了共同富裕。如今已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xx也成為了村民心中的致富明星。

      致富帶頭人事跡 4

      小亮,男,33歲,漢族,家中6口人,住勉縣老道寺鎮侯寨村五組,主要從事生豬養殖與飼料營銷。

      幾年來,他憑著自己特有的頑強與拼搏,憑著一雙勤勞的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家有飼料機2臺,飼料配送車1輛,有現代化大型養豬廠房12棟,年出欄生豬5000頭以上,向社會提供優良三元仔豬4000頭,獲利20多萬元。多次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萬頭豬養殖示范場”、“養殖業大戶”、“致富帶頭人”。

      2000年,目光敏銳、富有經濟頭腦的他看到當地糧食價格低,結構調整路難找、種植糧食收入少,本地有種植玉米、大麥的習慣,飼料資源豐富,又有養豬的基礎經驗,又加上生豬行情看好,每頭豬盈利在100元以上,通過市場調查與分析,他決心走科學養豬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沒有資金的困難,采取自己拿一點、親戚借一點、朋友幫一點、向信用社貸一點的辦法,投資近2萬元,建成豬舍20多間,購買小仔豬200頭。剛開始沒有科學技術怎么辦?還得學習,于是他又從書店抱回厚厚幾本科學養豬資料。很快掌握了生豬的繁育、喂養、疾病防治等一整套養豬技,由于他精心管理、科學飼養、定期防疫,加上自己的刻苦鉆研和實踐,飼養的仔豬3個月即育肥出欄,當年就出欄肥豬800多頭,凈獲利1萬多元。小亮從第一批

      養豬中嘗到了甜頭,從養殖業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又擴大養殖規模,由于科學飼養,當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凈獲利12萬元。

      小亮的手頭有了積蓄,但這些錢如何用,他有自己的打算。在這幾年的養殖實踐中他發現當地生豬品種落后,生產效益差,飼料轉化率低的問題,他決定要解決目前存在于自己場和農戶養殖中的這一難題,他先后到楊凌、四川等地考察,通過調查了解后,他決定要甩開膀子大展宏圖,加大投入,擴大圈舍,2002春天,小亮在親友的幫助下,又投資30萬元,建起現代化的養豬場房,又購買二元母豬200頭,種公豬10頭,實現自繁自養、科學飼養,年出欄肥豬4000頭以上。年獲利20萬元以上。

      小亮在產業政策的推動下,在省農業廳和市縣政府的重點扶持下,通過引進化良的變肉型豬種,推行標準化生產現在存攔母豬已發展到360多頭,每年向社會提供7000多頭商品仔豬,此外還可向周邊養殖戶提供1500頭優良二元雜交后備母豬,以改良當地的生豬品種。小亮在自己的`豬場里從品種和飼養管理入手,嚴格實行成本管理,以優良的品種,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有力地帶動了全縣規模化養殖業發展。

      小亮在養豬的道路上發展起來了,但是他總是想:“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他熱情地鼓勵鄉親們和他一起發展養殖事業,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養殖經驗傳授給當地農民群眾。為了進一步提高當地農民群眾的養殖效益,小亮把優良的二元母豬推廣到廣大養殖戶,把飼料轉化率高、生長速度快的三元仔豬提供給養殖戶,并且向他們提供養殖技術及飼料,使他們養豬無后顧之憂。

      “以點示范,帶動全鎮”,這是小亮發展養殖的一大心愿在他的帶動和指導下,如今,老道寺鎮發展生豬養殖大戶600多戶,平均每戶年出攔在100頭以上,該鎮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之路,使養殖業逐漸成為農村家庭經濟的主導產業,逐步走上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家庭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大大地帶動了本地養殖業的發展,他已成為養殖戶心中一盞不滅的燈塔。

      致富帶頭人事跡 5

      有一種樹,沒有筆直的干,沒有翠綠的葉,不與楊柳為伴,不與松柏爭美,只有在那個荒涼的大地上獨自生長,它就是紅柳樹。在富蘊縣喀拉布勒根鄉,小蕊和小榮夫婦就如同紅柳樹一樣扎根在喀拉布勒根鄉喀拉塔斯村。

      小蕊和小榮家共有5口人,小蕊是一個個體戶,經營煤場;丈夫小榮,中國共產黨黨員,退伍軍人,搞運輸,經營空心磚廠。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張政輝在烏魯木齊武警部隊參軍。女兒張慧怡出嫁后和丈夫一起留在家中幫忙。家里還有79歲的老母親。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一、像紅柳一樣扎根于貧瘠的土地

      1986年,小蕊不顧家人反對,嫁給什么也沒有小榮。小榮是家中的老大,嫁過去后就要跟他的四個弟弟和一個老母親一起生活。小蕊嫁過去以后,沒有嫌棄家中的任何人,每天里里外外的忙乎,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條。丈夫外出干各種工作,掙錢養家。一大家子要生活,孩子也出生了,到處都要用錢。面對現實,她們正視生活中的困難,憑著如紅柳般的堅韌精神,白手起家,在鄉里開辦了第一家煤場。后來,隨著資金積累,夫婦倆又開辦了空心磚廠,靠著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以誠待人,以信為本的經營理念,煤場和空心磚廠生意日見興隆。她們夫婦倆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她們一邊照顧老人孩子,一邊創業,像紅柳一樣扎根于貧瘠的.農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幸福的生活。如今,兄弟們在哥嫂的幫助下,都已經成家立業。

      二、結出一枚枚尊老愛幼的果實

      小蕊在生活中尊老愛幼,自結婚就和婆婆一起生活,對待婆婆平日里噓寒問暖,生病了端茶倒水。每逢老人過生日,小蕊都要給婆婆買一身新衣服。她常說: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實際上就是尊重我們自己!關心照顧好老年人的生活,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要求也是應盡的責任,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寶貴的財富.在父母的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小蕊的兩個孩子也很孝順懂事。女兒張慧怡,昌吉衛校畢業,現和丈夫一起協助父母經營煤場和空心磚廠;兒子張政輝以父親為榜樣,光榮參軍,現在烏魯木齊武警某部隊服役。

      三、擎起生命中一片片愛的綠意

      有人說,愛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間,那么這種愛是小愛。小蕊一家把這種愛,這份情延伸到親朋鄰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種大愛。他們一家一直樂于關心鄰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夫妻二人一定二話不說,盡可能地給予幫助,她們一家的口碑在村里一直很好,誰家有事都愛找她們幫忙。有誰家孩子上學缺錢,就問小蕊夫婦借;有誰家>婚喪嫁娶,就請小蕊夫婦幫忙;有誰家需要修房子,就找小蕊夫婦幫忙……小蕊夫婦從來不推辭鄉親鄰居的求助,遇到求助又出人又出錢,還出鏟車。2010年冬天大雪,道路不通,小榮自發的用自家的鏟車給鄉親們推開一條路。巴列爾茨村五保戶托海、葉爾蘭年老體弱,還患有殘疾,女兒智障,2012年,小蕊一家通過該鄉愛心驛站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認領這家窮親戚,每年冬天,小蕊一家都會免費供應托海家人燃煤,讓他們能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如今,每一年為貧困戶送煤已經成了夫妻倆的共識,每年夫妻倆都給貧困戶送煤。居民們親切的稱呼他們為愛心溫暖使者.

      四、綻放一串串燦爛的公益之花

      小蕊一家富裕以后不忘鄉親。她們就像紅柳一樣,獨自在沙漠綻放著那一串串不起眼的小花,裝扮著沙漠的春天。她們一家非常熱心公益事業,不管是鄉里還是村里的公益事業,她們都積極參與,捐錢捐物,出人出力。小蕊作為社區十戶長,她積極調解鄰里糾紛,宣傳各類惠民惠農政策,認真落實各項工作任務,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組織社區居民開展十戶聯防、鄰里>守望,并經常性對居民進行法律法規知識、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團結知識的宣傳教育,維護社會穩定、反對民族分裂和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和社區居民經常性地開展平安宣傳,積極組織居民戶參與平安創建工作等。她還組織社區婦女成立了女子健身舞蹈隊,自掏腰包2000元為舞蹈隊購買演出服裝,現在,逢年過節舞蹈隊都活躍在鄉村的舞臺上。近年來她多次被縣婦聯、鄉婦聯評為三八紅旗手、好媳婦等光榮稱號。

      小蕊一家就如紅柳一樣,堅韌不拔的扎根于貧瘠的戈壁,就這樣正直挺拔、堅毅頑強、無私無畏的生長、開花、結果。

      致富帶頭人事跡 6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我堅信只要勤勞肯干,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太湖縣江塘鄉五星村貧困戶小英動情地說。

      今年57歲的小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療費用花光了家里的積蓄,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經評定,小英被評為貧困戶。鄉村扶貧干部了解其家庭情況后,鼓勵其發展產業致富。小英通過了解養殖行業發展情況,查詢相關政策,最終決定養殖肉豬,每頭生豬凈收入200元,一年兩批100頭就能收入2萬元,前景巨大。說干就干,2016年,小英通過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在新屋組山場搭起了豬棚,養豬生豬50頭。從養殖場的選址,到買飼料,到購買豬崽再到養豬的防疫等,幫扶干部和村干部們都一起為他牽橋搭線。2016年當年,小英戶生豬養殖就賺了2萬多元,再加上殘疾人補助、產業補助、減免新農合等政策,小英戶住房、醫療得到了保障,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元,年底順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實現了穩定脫貧。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小英戶生豬養殖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造成小英戶所養的近一百頭生豬死亡,經濟損失達8萬余元。剛剛過上的好日子頓時又有陷入困難風險,但是在困難面前,小英并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與奮斗的目標。通過鄉村兩級幫扶干部的幫助和小英本人的努力,小英利用原有豬棚又干起了家禽養殖業,養殖鴨、豚等肉禽達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凈收入約5元,年出欄三批,年養殖凈收入達到5萬余元,一年就將瘟疫造成的損失賺了回來,小英又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學習養殖技術,特別是防疫知識,注重風險的防范,這樣才干得長,養得久”小英現在面對幫扶干部經常這樣說。

      小英戶的脫貧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強了周邊貧困戶通過自身發展脫貧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現有貧困戶212戶710人,已脫貧203戶686人,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將實現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五星村自身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達到120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自身的發展實現了脫貧致富。

      致富帶頭人事跡 7

      1971年出生的小燕原籍廣東肇慶,1993年她為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為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小燕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了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小燕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著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后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么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著越挫越勇的奮斗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后,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03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小燕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為附近的種蔗農戶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系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系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戶,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為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09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小燕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戶。現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戶蔗農,為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獲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為附近的剩余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致富帶頭人事跡 8

      每當盛夏時節,村小張村儼然變成了一片世外桃源。只見滿山的油桃行行站立,滿樹的桃果紅艷惹人。山邊地角,綠蔥蔥的優質茶葉迎風起舞,三三兩兩的村民們滿臉笑意地采摘著芽尖。熟知這里的人都知道,這一切都與一位平凡卻不普通的農村婦女密不可分,她就是張啟芳。

      十五年前,來到村,面對滿眼的荒山,村里的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外出打工,她卻選擇了留下來,堅守這片荒蕪的土地。她堅定這滿山的土地就是資源,只要好好利用就可以創造出一片新天地,而首選的途徑就是種植果樹。從此她踏上了風雨旅程,開始憑著一番熱情,苦干了三年,換來的卻是一身的債務。原因是果樹的品種不對,種植的.技術不過關。痛定思痛,她明白了,科學技術才是唯一的致富之路。于是她買來大量的書籍,刻苦自學,不學不知道,原來自己先前走了很多彎路,于是她又開始調整果樹品種,防病防蟲,精心修剪,科學施肥,漸漸的走上了一條科技興農的大路。但是,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她又發現僅僅在家自學,信息太閉塞了,要想進一步地提高效益,就必須走出去,及時了解外面的信息,將最新的信息化為致富的催化劑。與此同時,村領導也鼓勵她多出去學習。于是她走南闖北,請教大學的專家學者,觀看外面的大型果園,科技知識結合先進的經驗,使她受益匪淺。特別是大量的走訪,讓她看到了果樹發展的新方向,開始注重對優新品種的引進,實現了果樹品種的更新換代。如今她的果園面積已有近百畝,種植的全部是目前最優的品種,果子個大、色艷、味好,成為市場上的寵兒,也給她帶來豐厚的回報。

      憑借自己的堅持與不斷地學習鉆研,先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但是,她更重視村民的共同致富,于是她把村里閑散的勞動力組織起來,在自己的果園里工作,一方面解決了果園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村民們也可以得到實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讓她們學到技術,領略科技的無限作用。部分村民在張啟芳的帶動下,還思考著除了種果樹,可不可以再辟新路。于是他們從浙江引進優良的茶葉品種,更換原來的老品種,老品種的效益一般在每畝400元左右,而新品種由于發芽早,成芽狀,三季都可采摘優質芽孢,大大提高了種茶的效益,每畝的年收入可達4000元。更重要的是讓村民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更加激起了他們學習科技的熱情,更加堅定了他們走科技致富道路的信心。

      小張村位置偏僻,道路一直難走,在村民們漸漸走上致富道路的同時,張啟芳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一方面積極爭取,得到村兩委的支持;一方面廣泛宣傳,在村民中集資,把村民團結起來。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使得不到兩個月,一條村級道路就貫通了。從此,這個偏僻的山村交通便利了,村里的茶葉和其它農產品也能迅速運出了,大家的致富道路也越走越寬敞了。

      但是,榮譽面前她并沒有止步,因為她知道路還遠的很。她說在這樣一個科技引領致富的時代,只有永不止步的人,才能走在發展的前沿,為祖國的新農村建設不斷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富帶頭人事跡 9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峨蔓鎮長榮村委會塘坎村有一位極為普通的農民---xxx,他自2007年開始嘗試養豬,在不斷地學習、摸索中,成功地闖出了一條致富路,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豬帶頭人。

      xxx具有高中文化,他有著北部農民特有的堅韌和執著,有著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2007年初,夫妻兩人在對市場進行調查后,結合家庭的實際情況,于5月份開始嘗試養豬。那年就蓋起了三間磚石結構的標準豬舍,由于缺少資金,當年只養了3頭良種母豬,經過精心飼養,母豬產仔率高,豬仔成活率好。當年就凈賺了2000余元。初獲豐收,他更加堅定了發展養豬業的決心和信心。第二年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規模養了30頭育肥豬,并帶領村里的農戶發展養豬業。至今為止,全村共24戶人,已經有20戶成為養豬戶,養殖肉豬將近600頭,母豬上百頭,成為了我鎮遠近聞名的養豬專業村。并對鄰近村產生了良好的'輻射作用,鄰村的農戶紛紛上門求經,成為農村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好路子。

      談到今后的打算,xxx向我們暢談了自己今后的想法:聽說今年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要對農戶進行貼息貸款,扶持農民發展經濟,村里的養殖戶紛紛表示:要抓住這個大好的發展時機,擴大養殖規模。我也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建一座可飼養200頭肉豬的標準化養殖場所,實行現代化的管理,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在自己富裕的同時,我也會毫不保留地向當地鄉親們傳授養豬的先進經驗,繼續探索好科學養豬的路子,引領鄉親們把這項致富產業做大做強,使全村人共同走上小康之路。

      致富帶頭人事跡 10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我堅信只要勤勞肯干,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太湖縣江塘鄉五星村貧困戶xx動情地說。

      今年57歲的xx,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療費用花光了家里的積蓄,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經評定,xx被評為貧困戶。鄉村扶貧干部了解其家庭情況后,鼓勵其發展產業致富。xx通過了解養殖行業發展情況,查詢相關政策,最終決定養殖肉豬,每頭生豬凈收入200元,一年兩批100頭就能收入2萬元,前景巨大。說干就干,2016年,xx通過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在新屋組山場搭起了豬棚,養豬生豬50頭。從養殖場的選址,到買飼料,到購買豬崽再到養豬的防疫等,幫扶干部和村干部們都一起為他牽橋搭線。2016年當年,xx戶生豬養殖就賺了2萬多元,再加上殘疾人補助、產業補助、減免新農合等政策,xx戶住房、醫療得到了保障,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元,年底順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實現了穩定脫貧。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xx戶生豬養殖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造成xx戶所養的'近一百頭生豬死亡,經濟損失達8萬余元。剛剛過上的好日子頓時又有陷入困難風險,但是在困難面前,xx并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與奮斗的目標。通過鄉村兩級幫扶干部的幫助和xx本人的努力,xx利用原有豬棚又干起了家禽養殖業,養殖鴨、豚等肉禽達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凈收入約5元,年出欄三批,年養殖凈收入達到5萬余元,一年就將瘟疫造成的損失賺了回來,xx又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學習養殖技術,特別是防疫知識,注重風險的防范,這樣才干得長,養得久”xx現在面對幫扶干部經常這樣說。

      xx戶的脫貧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強了周邊貧困戶通過自身發展脫貧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現有貧困戶212戶710人,已脫貧203戶686人,貧困發生率已降至,今年將實現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五星村自身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達到120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自身的發展實現了脫貧致富。

      致富帶頭人事跡 11

      xx縣xx鄉xx村xx組xx,女,43歲,中共黨員,她創新的“林下養蜂,致富輕松,發展柑橘產業,首選靠科技”致富之路帶動當地群眾致富,促進經濟的發展,樹立女能人的模范。

      xx縣xx鄉位于xx縣東北部,距縣城97公里,是時代英雄徐洪剛的家鄉,是xx的北大門。地處川、滇兩省五縣八鄉結合部的白水江畔,最高海拔1784米,最低海拔650米,山高坡陡,土地貧瘠,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災害頻繁。全鄉國土面積169.16平方公里,總人口30600余人,主要經濟來源是靠種植業和養殖業,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投入和產出失調,年終收入不可觀,家庭收支不平衡。

      在這樣的背景下,女能人xx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始思考,千方百計另求發展思路,基于本鄉的果樹較多,她到處購買優良品種枝條,不斷搞嫁接實踐,在家人的支持和幫助下實踐取得了成功,收入明顯豐厚,因此,他開始動員附近的農戶,并親自指導技改工作,20xx年成立了柑桔嫁接工作組,開展本鄉工作的同時,還開始到其他鄉鎮以自己取得的成果為例做宣傳,開始接受大面積的嫁接工作,20xx年,按照相關國家政策,工作組在xx、柳溪、牛街等鄉鎮開展了苗圃嫁接工作,到20xx年帶領成立xx村柑桔產業協會,組織全村技術人員進行柑桔改良培訓及對全村柑桔產業進行技改工作,帶領嫁接柑桔1500多畝,并在工作中表現優異,同時受到鄉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促使全村柑桔產業得到良好發展,如今,收入豐厚,明顯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1995年,老一輩養蜂業已經發展到16桶,蜂蜜市場的需求前景讓她開始了有了又一條致富思路,結合當地不同時段的柑桔花、油菜花、野花等開放時期以及當前的柑橘林下閑置的空間等有利條件,她決定將其規模發展壯大,對蜜蜂生存的環境和生活習性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不斷的鉆研和學習,對蜂種的選擇、衛生管理、病蟲妨害等有關知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她還借鑒了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精心的養殖和細膩的管理下,養蜂業發展得很順利,由開始的60多箱已經發展到現在的`300多箱,養殖場地有四個,分別分布在xx鄉的聯合組、xx組、聯合組、云豐組。

      她的拼搏精神、她的執著理念、她的創新思維、取得的成果以及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無疑是一位致富女能人的代表,也是黨員的一面模范旗幟。

    【致富帶頭人事跡】相關文章:

    致富帶頭人典型事跡(精選11篇)11-01

    創業致富帶頭人事跡材料10-03

    女性致富帶頭人事跡材料12-18

    農民致富帶頭人事跡(精選17篇)01-27

    創業致富帶頭人事跡(精選9篇)10-03

    致富帶頭人的事跡材料范文(精選12篇)09-23

    創業致富帶頭人事跡(通用7篇)08-07

    致富帶頭人事跡材料(通用20篇)01-02

    創業致富帶頭人事跡材料3篇06-06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14篇)01-13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精品 | 中文字幕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1级精品视频在线 午夜性色福利网 | 亚洲国产人在线播放首页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