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整理

    時間:2020-11-29 15:56:36 初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整理

      導語:“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一種新教學研究形式,以下是小編整理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整理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浮沉;第三,浮力產生原因。

      2、教材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這一節是本章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方向,理解浮力產生原因,理解物體浮沉條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教育。

      4、教學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建立是本節課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原因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探索研究問題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初中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原則,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浮力》說課稿》。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發現和物理理論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方法來建立浮力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觀念,最突出是"重物體下沉,輕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木頭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平衡狀態,物體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

      揭示浮力產生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分析,把突破難點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向上和向下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正確方法目。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一種力,它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體積有關,與液體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三種測量浮力大小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決定式。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整理】相關文章:

    浮力教學初中物理論文07-28

    初中物理說課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說課稿模板07-28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優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說課稿范文07-28

    《摩擦力》初中物理說課稿08-18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物體的顏色》12-02

    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編7篇06-20

    中考前物理復習壓強和浮力知識總結09-26

    初中物理說課稿《聲音的產生和傳播》12-18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永久免费的污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 久久久精亚洲二区 | 亚洲另类欧美与日本 | 亚洲国产精品艾草 |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