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說課稿范文集錦4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說課稿 篇1
一、指導思想
本課以“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認知規律,動作技能形成規律為理論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學練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體、心里和社會適應能力得到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二、說教材
1、教材內容:技巧:前滾翻直腿坐——后側成肩時倒立。
2、教材分析:本次課的教材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必修選項教學內容,屬于體操類系列,技巧模塊,技巧教材對鍛煉學生身體,特別是發展靈敏、柔韌、協調和定向能力,增強關節,韌帶和提高平衡器官的能力有顯著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更要讓學生明確其重要性,主動地進行學習。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滾翻動作圓滑,方向正,肩時倒立舉腿展髖。
難點:組合動作連貫、優美。
三、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中女生,本校的高中學生來自全市不同初中校,在文化學習方面成績相對較好,體育課上課學習態度端正,組織紀律性強,觀察力,思維能力較好,在體能和技能方面,雖然這些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體能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但學生個體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在課堂上要創設各種練習方法,循序漸進,加強保護和幫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和了解行前滾翻直腿坐——肩時倒立組合技術原理。
2、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絕大部分的學生能初步掌握前滾翻直腿坐——肩時倒立技術,發展學生靈敏性,協調性和柔韌性等身體素質。
3、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安全保護意識,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五、教法和學法
1、教法
根據高中學生勝利和心理特點,以及本教材特點和情感要求,本節課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有:①講解示范法:采用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②游戲比賽法:通過游戲比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③情感教學法:通過親切的語言,多鼓勵,多關心指導,使師生融為一體,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
2、學法
本課主要采用的學習方法有:①觀察法,②模仿練習法,③強化練習法,④合作學習法等,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六、教學重難點
重點:技巧組合動作和創新組合動作
難點:組合動作銜接連貫、協調流暢
七、教學評價
1、自評與互評:學生針對本次課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提高欣賞水平和認知水平。
2、教師評價:對學生的表現以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評價。
八、預計效果
1、90%以上的學生能初步掌握組合動作。
2、95%以上的學生能積極參與創編。
3、85%以上的學生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作用與價值。
高中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彈力》,對本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用具的設計我有一些新的理解,在說課中我會重點分析。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彈力》是高中力學的基礎內容和重要知識,也是高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會重點學習到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條件,彈力的方向判定及彈力大小與形變的關系等知識。這些內容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因此學習本節知識有現實意義。
二、說學情
知識的傳授最終將落實到學生身上,所以我們要對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高一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形變和彈力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還不夠深入。因此本節課需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設計學生個人感受性實驗、師生合作演示性實驗等,從實驗和理論兩方面探究形變和彈力的關系,進而讓學生對彈力的定義、產生條件,方向和大小的認識更進一步。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常見的形變,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畫出它們的方向。
3.理解胡克定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彈力和彈簧形變量的關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學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體會物理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建立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
綜合對教材,學情,教學目標的認識,我確定了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探究彈簧彈力的規律。
【難點】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非常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式學習,結合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本節課我采用了教師啟發引導與實驗探究相結合,并輔以問答法、多媒體教學法、講練結合法、歸納法多種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至此,課程教學前的所有準備就已經就緒了,接下來就是進行整合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過程具體如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我的導入會用活動作為開端,具體會給每個學生小組分發尺子和一些彈簧,讓學生試著把玩這些物件。在操作過程中思考被拉或壓的彈簧,彎動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點?以此引入形變并過度到課題《彈力》。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根據導入環節打下的基礎,我會歸納出形變的概念。并提問: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嗎?
學生此時因為一些生活實際現象會產生疑惑,我不會直接用理論解釋而是以現場演示用手擠壓燒瓶時玻璃細管液面顯出來的形變與播放桌面微小形變的激光演示實驗視頻雙管齊下,讓學生觀察并思考,由感性認識會上升到理性認識,感知物體形變的普遍性,順勢提出彈性形變的概念。
接下來在學生已活躍的思維的基礎上乘機提問: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是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可以恢復原狀呢?請舉例說明?以此層層遞進歸納出彈力的概念,強調產生條件:(1)兩物體相互接觸;(2)發生彈性形變。之所以這樣設計,是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印象。同時由學生思考、總結,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幾種彈力的方向
了解彈力的概念之后,就會舉出實例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有幾種彈力,如壓力、支持力與拉力,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幾種彈力的方向,重點分析繩的拉力總是沿著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為了使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教學中我會將探究胡克定律的“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系”安排為學生探究實驗。具體我會先引導得出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的結論。然后說明彈力和形變的定量關系一般來講很復雜,這節課研究最簡單的情況——彈簧的彈力與伸長量之間的關系。提示問題讓學生思考:
1.如何測量彈簧的形變量x和彈簧彈力F的大小?
2.如何簡潔直觀地描繪F-x關系?
學生通過討論得到實驗方法,并進行實驗。強調實驗中彈簧不可超過限度。讓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彈簧彈力與彈簧伸長量之間的關系,給出胡克定律的內容、表達式和適用范圍的特點。
采用這種探究實驗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問題的結論,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動手操作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的環節我計劃順勢而下,向學生出示幾組圖片,要求畫出圖中彈力的示意圖。
之后進行總結,面面接觸,點面接觸和點點接觸三種接觸情況下彈力的方向特點。以此來拓展知識面,并強化學生對彈力特點的`認知。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堂最后,我通過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回顧本節課的知識點。
并請學生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課后開放式地討論:從形變與彈力知識去思考,撐桿跳高運動員跳得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用生活實際的場景的現象分析能打破常規的習題作業,吸引學生的興趣,以此將課堂延續到課后。
高中說課稿 篇3
本文選自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論語微子》。全文雖然篇幅短小,僅有134個字,但卻表明了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政治態度,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儒、道兩家的基本主張,可謂言有限而意無窮。如何在短短的45分鐘內,使學生既準確掌握基本字詞句,又能較為深刻地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成了本課的一大難點。
就基本字詞而言,本文的許多地方也不易理解——因語言的長期演變,使得一些字詞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遠遠不同于先秦時期,這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差異,從而導致不能準確把握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如“丈人”、“仕”、“道”等。
近年來高考試題的命題越來越注重對學生能力及素質的考查,所以課堂上需盡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使之積極思考、準確表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化教師的主體意識。
基于以上幾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準確掌握實詞‘為’、‘仕’、‘道’;虛詞‘其’、‘而’、‘以’及詞類活用”,將難點確定為“對儒、道思想的準確闡述”,教學目的是“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能準確掌握文言基礎知識;闡明儒道思想的分歧,使學生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把握高考命題原則,培養其良好的文言文閱讀習慣。”
教學過程中以“文言八字教學法”為原則,以學生閱讀、翻譯、討論、背誦、練習為主要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在課堂上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及時給以糾正。
1、讀。正確的誦讀是準確理解的基本前提。所以授課之初,首先要對學生的誦讀情況進行檢查,對需要強調或學生讀錯的字音及時加以糾正。然后讓學生再讀全文,體味人物語言的語氣、節奏及思想感情。
2、講。對本課涉及到的重點實虛詞,尤其是那些已發生了重大語意變化的詞語,須教師明確講解。如、“丈人”“仕”“道”“而”“其”等。做為教師必須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使之能準確理解古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如、“仕”在《論語》中多為“做事”而非“當官”。
3、譯。這一環節主要起疏通文意的作用,讓學生結合注解及老師所講到的部分字詞通譯全文。為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采用每生一句的方法。具體操作是:先讀一句,然后對句內重點字詞加以講解,最后翻譯全句。
4、評。對學生的譯文教師及時給以評價,指出其譯文的優劣所在,并給以明確指導,出示最佳譯法。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5、析。采用譯一段分析一段的方法,配以合適的圖畫,充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使之能進入角色,體悟人物的心理及思想;通過設計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思考題,充分展開討論,將深奧的儒、道思想寓于形象幽默的講解之中。
6、背。傳統的文言文教法以背誦為主,是有其道理的。古語云“熟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一個人能將一篇倒背如流,充分體味,把握語氣、節奏,久而久之,必會對內容準確理解。現在的學生課程多、作業忙,用于背誦的時間不多是事實,但我們還是應該倡導他們多讀多記,尤其像本文這樣短小精悍的,更應力求做到當堂背誦。
7、總。新授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總結,這是加深學生印象,突出重點內容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全篇內容教授完畢后,專門設計了一個環節,即按高考考綱對文言文閱讀的基本要求分類總結本文出現的文言現象,給學生明確出示學習文言文及總結所學文言文知識的基本途徑。
8、練。“只說不練是假把式”,為讓學生做到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必須通過合理的練習,對所學知識強化鞏固。為此,布置作業一環,要求學生閱讀并翻譯同樣選自《論語》的其他篇章。
高中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運動,把握規律》是在第一框題的基礎上,對“如何看待和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這個問題的進一步解答; 在強調尊重規律客觀性的同時,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為第五課的教學設下伏筆,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另外,本課內容具有十分廣泛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意義,對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有著非常直接、現實的指導作用,這些都使得本課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突出。
2、教學目標(知識、能力和覺悟相統一)
(1)知識目標:識記:運動的含義;相對靜止的含義;規律的含義。
理解: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 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運用:列舉實際事例,說明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與綜合、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善于聯系、聯想的思考能力和辯證思維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分析問題,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按客觀規律辦事的意識,以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勇氣和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確立依據
(1)重點及其確立依據: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運動是有規律的。
確立依據:唯物辨證的運動觀是唯物辯證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搞好這一問題的教學,可以為以后的教學奠定理論基礎。
(2)難點及其確立依據: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確立依據:由于生活中的感性體驗,學生容易將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割離,不能看到它們的辯證關系。
二、學法教法
1、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但有待進一步提高。
這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多停留在感性階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們要注意從現象入手,逐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全面分析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2、教學方法
新課程理念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決定了教學的主要特征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導。為給學生創造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學法: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2)啟發式教學法:循循引導,啟發思維。
(3)師生合作教學法:師生合作,探究知識。
3、學法指導
(1)感悟學習法:引導學生欣賞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真理。
(2)探究學習法: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合作學習法:指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質疑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流程
教學方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步驟一:
導入新課
1、情境教學法
2、啟發式教學法
1、(1)多媒體導入圖片:“自然界的運動”、“人類社會的運動”、“思維運動”;
(2)設疑并引導學生討論:我們周圍的世界究竟處于什么樣的狀態?
在觀看
中感覺、
思考、
后討論、
釋疑
1、從現象到本質,激發學生的探究和求知欲;
2、鍛煉學生的分析、歸納和表達能力;
3、導入新課題:物質是運動的;
4、知識目標:幫助學生了解運動的含義;物質和運動關系的第一方面。
步驟二:
突破重點一:
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
1、情境教學法
2、自主探究學習
3、合作學習
(1)展示動畫“刻舟求劍、惠能的仁者心動”;
(2)設疑并引導學生討論:刻舟求劍者和惠能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上分別犯了什么錯誤?
欣賞動畫
思考、
討論、
釋疑
1、鍛煉學生的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
2、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
(2)反對兩種錯誤傾向:①只承認物質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觀點;②只承認運動否認物質的唯心主義觀點。
步驟三:
化解難點:
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1、情境教學法
2、合作教學法
3、自主探究學習法、
1、(1)展示圖片“姑嫂塔、老君巖”;
(2)設疑并引導學生討論:那些看起來屹立不動的建筑物,它們真的是不運動的嗎?
2、(1)展示圖片“劉德華”;
(2)設疑并引導學生討論:人的一生從幼年到老年,是怎么體現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
3、請學生閱讀書本“歐布里德”情景,然后思考其中的問題?并快速閱讀相關鏈接
辨認
圖片、
閱讀、
思考、
討論、
釋疑
1、讓學生在本地文化中探究哲理,豐富其文化知識和文化修養,形成關注實際的習慣;
2、鍛煉學生的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
3、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相對靜止的兩層含義。
(2)幫助學生掌握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關系
(3)反對兩種錯誤的傾向:①只承認運動否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②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觀點。
步驟四:
突破重點二:運動是有規律的
1、情景教學法、
2、合作探究學習法
3、感悟學習法
1、(1)回到剛開始展示的“人類社會的運動、自然界的運動、人的認識運動”圖片;
(2)設疑并引導學生總結: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植物的生長規律、人認識運動的規律。
(3)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規律的普遍性
情感體驗、
思考、
討論、
釋疑
1、前后呼應,讓學生明確知識的聯系性;
2、鍛煉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系統理解的能力、綜合的能力;
3、知識目標:幫助學生掌握規律的含義和特點。理解規律的普遍性
2、(1)展示圖片:今非昔比的青海湖;
(2)設疑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青海湖今非昔比的原因。
1、感染學生的情緒,幫助學生樹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意識;
2、鍛煉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能力;
3、知識目標:幫助學生明確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我們必須遵循客觀規律。
3、(1)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來的人們人們認識和利用規律的事例如:三峽大壩的建成、胰島素合成、衛星上天等。讓學生舉例分析我們不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表現,如:沙塵暴、洪水泛濫等。
(2)設疑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這些事例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1、用學生自己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樹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氣;
2、鍛煉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和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
3、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明確在規律的客觀性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2)反對兩種錯誤傾向:①規律是不可認識的不可知論;②人在規律的客觀性面前無能為力的悲觀主義。
步驟五:
課堂小結:
知識小結、
練習鞏固
1、合作教學法,引導閱讀和使用現有資料
2、感悟學習法,試題精講
知識小結:內容見《新學案》
引導學生小結本框題知識
概括、
總結、
思考
分析、
釋疑
1、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感悟,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意識;
2、鍛煉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3、知識目標:幫助學生對本框題內容有個系統化認識。
練習鞏固:
展示高考題(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轉變,給我們什么哲學啟示?
并引導學生分析、解答練習題
1、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感悟,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意識;
2、鍛煉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知識目標:進一步鞏固課堂知識。
四、板書設計
一、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運動的含義
2.物質與運動不可分
3.靜止的含義
4.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二、運動是有規律的
1.規律的含義
2.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
3.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五、教學設計反思
通過教學把深奧的哲學道理具體化和形象化,培養了學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但在課堂把握上有難度,時間分配應緊湊,并給與學生充分思考空間,這樣才能達到較好效果。
【有關高中說課稿范文集錦4篇】相關文章:
有關高中體育說課稿范文集錦六篇06-26
有關高中說課稿范文合集四篇07-06
有關高中化學說課稿范文集錦7篇07-29
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集錦八篇07-31
有關高中化學說課稿范文集錦6篇07-26
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集錦10篇07-26
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集錦6篇07-26
有關高中化學說課稿范文集錦五篇07-21
有關高中化學說課稿范文集錦六篇07-21
有關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集錦九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