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說課稿

    時間:2020-11-29 15:50:59 小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優(yōu)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說課稿

      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說課稿1

      一、我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

      愛,是人類文明永恒的主題,在家愛父母,在校愛老師、同學,在社會關(guān)愛別人。因為有愛,才會甘于奉獻、樂于助人。本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愛為主題這組課文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5歲的薩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來臨時互相傳遞雨衣的感人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雨衣成了傳遞愛的一個有效載體,使處處洋溢著融融的愛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熏陶中獲得思想啟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弱小”一詞為文眼,抓住的明線──“誰是最弱小的”;以“保護”一詞為情眼,抓住的情感暗線——“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通過“對話”的形式,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在師生、生生與文本多向交叉的對話狀態(tài)中,讓學生產(chǎn)生領(lǐng)悟,激起語言思維指揮的火花,讓學生獲得生命的體驗。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對二年級兒童認知水平的了解,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為:

      1、認知目標:會認14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號、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3、情感目標:有不甘為弱者,保護弱小者的意識。

      二、我在教學設(shè)計中的理念

      中語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內(nèi)含的,在教學中,我本著讓學生領(lǐng)悟文本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史學史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力求凸顯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體現(xiàn)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這樣的教學理念進行設(shè)計。

      三、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讀”是語文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和課文的特點,遵循學生的閱讀規(guī)律,本課教學采用圖文結(jié)合、以讀生情、以情促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體驗。

      四、我準備從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

      1、激情導入,揭題質(zhì)疑:

      成功的導入,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為整節(jié)課奠定基調(diào)。在設(shè)計中,首先出示課題,“誰來度課題?”,“你重讀了‘我’這個字,讀出了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和滋味,誰再來讀?”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有的突出“不是”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有的突出“最”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通過不同的語氣,讀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意在尊重學生初讀課文的獨特體驗。其次,在文:“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質(zhì)疑:“我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 “誰是最弱小的?”,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生發(fā)探究問題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初讀釋疑,整體感知: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自讀,感知課文大意;通過檢查字、詞掃清閱讀障礙;通過釋疑“我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誰是最弱小的?”把握的脈絡(luò),了解故事內(nèi)容。

      3、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課文通俗易懂,但學生雖然很容易讀懂課文內(nèi)容,卻不能讓自己感動,不能有所體驗。在教學詩,變一種當時,讓學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體驗感動,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⑴ 圖文結(jié)合,學習二、八段,感受野薔薇的“美”與“弱”:

      “簇擁”一詞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在教學詩,讓學生從圖入手,“你能從圖中找到野薔薇和鈴蘭花嗎?”學生雖然從未見過野薔薇和鈴蘭花,但卻能根據(jù)文中的描寫感覺出大片盛開的是鈴蘭花,而被這大片鈴蘭花所包圍的正是野薔薇,這樣的設(shè)計,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了“簇”一詞表達的“聚集與包圍”的含義。 第八段中,當學生通過“無力、垂頭”等詞體會到野薔薇的美麗與弱小后,讓學生回過頭來再讀第二段,問:“再讀,你有沒有讀出和剛才不同的感覺?”學生回順其自然地把自己當成文中的薩沙,生發(fā)出“這么美的花,多么可憐。”、“多么需要幫助呀!”的情懷,這種設(shè)計,學生在反復的朗讀與體驗中還原文字所描繪的情景、意向、畫面,為學生體會文字意象背后的“意旨”打開一扇走向無限的窗口,是閱讀具有參差性。

      ⑵ 分角色朗讀,學習3~7段,體驗情感移植:

      通過二、八段的學習,學生了解到薩沙保護野薔薇是因為他的美麗與弱小后,引導學生自度3~7段,問:“薩沙這么做,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學生通過讀,不難得出“他這么做,是受了家人的影響。”這一結(jié)論。此時,出示薩沙的三個問句,直到朗讀,感悟薩沙的情感變化。 第一句:“媽媽,您和托利亞都需要雨衣呀,為什么要給我呢?”抓住“不解”一詞,引導學生讀好兩個語氣詞“呀”、“呢”感悟薩沙不理解媽媽和哥哥作風的心理。第二句:“這就是說,我是最弱小的了?”通過與上句的對比“如果剛才是因為不理解媽媽的做法而提問,現(xiàn)在又問,表達了薩沙的什么想法呢?”引導學生體會薩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處理上個問句是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去讀,讀出不同語氣,使薩沙與家人的情感在學生的讀中發(fā)生共振,然后移植于薩沙心中,使薩沙對野薔薇的保護成為自然中的和諧。

      ⑶ 變換句式,回歸主題:

      首先,出示薩沙的第三個問句:“媽媽,現(xiàn)在我還是最弱小的嗎?”先指名讀,問:“這時薩沙還認為自己是最弱小的嗎?”學生答“他認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然后師生分別扮演媽媽和薩沙,讓薩沙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媽媽:“媽媽,現(xiàn)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過句式的變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驗薩沙在保護弱小者后的自豪與喜悅。最后,江本環(huán)節(jié)回歸本課的課題中,“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當你再讀課題時,能不能讀出剛才沒讀過的滋味?”這一次的讀課題,已不是原來意義的讀,而是滲入了學生情感想象、關(guān)愛等心智活動,表達了自豪之情。哪個詞最有滋味,學生的理解和上課之初是不同的。使讀課題與讀書結(jié)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攀升。

      4、拓展思維,升華情感:

      “薩沙帶著驕傲的語氣告訴媽媽,他不是最弱小的,因為他保護了比他弱小的野薔薇,那么,野薔薇有了薩沙的保護,將來還是最弱小的嗎?”課文最后,以這一話題對學生展開思維拓展。相信學生能從野薔薇的第二個花苞中堅信,它會開得更美,活得更頑強。使學生懂得在野薔薇的美麗中,包含著別人的關(guān)愛,意旨“愛給別人,別人也得到力量,從而凸顯勇敢、保護的價值和意義,提升文本的價值取向。

      五、說突破難點的途徑

      文中二、把兩段對野薔薇進行了具體、細致的描寫。第二段描寫了野薔薇的美;第八段寫出了雨中野薔薇的嬌嫩與弱小。課文通過前后描寫的對比,讓學生來理解薩沙那顆對美好而弱小事物關(guān)愛保護的童心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突破這一難點的設(shè)計中,我引導學生先抓住重點詞“簇擁”“隨風舞動”“芬芳撲鼻”感受野薔薇的美,在抓住野薔薇“無理的垂著頭,顯得更加嬌嫩。”感受野薔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對比讀中問:“你若是薩沙,看到這么美的花漸漸凋零,你會怎么做?”讓學生有一種發(fā)乎內(nèi)心的“舍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長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強化學生悲天憫人的情懷,實現(xiàn)生命體驗。我這樣處理教學的難點,為有助于學生更好、更準確地把握文本的內(nèi)涵,但決不是那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以篇蓋全,而是從整體把握入手,由整體到部分,將整體看作局部意義的整合,將部分看作整體把握下的結(jié)構(gòu),做到整體與部分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你中有我、互為所用,這便是整體與部分的平衡。

      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課的內(nèi)容。本文敘述了夏日里,薩沙一家到郊外去度假。恰逢暴雨,年僅四歲的小薩沙在家人的影響 下,把媽媽讓給他的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贊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zhì)。雖然這只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字里行間,卻蘊 含了深刻的道理。既滲透了“不甘當弱小者,要爭當生活強者”的文本價值觀,又飽含著“保護弱小者”這樣的信念情感,更體現(xiàn)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義,發(fā)人深 省,是一篇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經(jīng)典文章。

      圍繞小學中段教學的訓練重點,并結(jié)合本課教材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技能目標:能聯(lián)系上下文,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同時以句型轉(zhuǎn)換、比較、標點符號的使用為訓練手段,進一步理解句子所飽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不甘當弱小者,要爭當生活的強者”,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保護弱小者”。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定為:理解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薩沙和媽媽的對話,從而懂得“不甘當弱小者,要爭當生活的強者”,并引導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保護弱小者”。

      二、說教法:

      在這一課的教學上,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由于本文是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篇章,在教學中,我主要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shè)情境,營造近乎文本的真實情景,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引導學 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體驗文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第一,我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景對話,讓他們設(shè)身處地地在暴雨來臨危急之時,自己是甘當弱小者,欣欣然去接 受雨衣,還是勇當強者,把雨衣讓給別人?從而懂得“不甘當弱小者,要爭當生活強者”的人生價值觀。第二,我通過創(chuàng)設(shè)實際生活畫面,把學生由文本引入生活, 引導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覺保護弱小者”,使學生真正受到思想的啟迪。

      2、朗讀感悟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培養(yǎng)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通過指導學生朗讀文中的重點句段,加 深對文本的理解。在入情的誦讀中,學生不僅深入領(lǐng)悟了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強了語感,豐富了語言積累,在情感體驗中受到美的熏陶,把三維目標落實到每一 個孩子身上。

      3、基礎(chǔ)技能訓練法:教學時,我主要抓住薩沙和媽媽的對話,特別是薩沙的三句話。在學生自讀理解的基礎(chǔ)上,以句型的判斷、轉(zhuǎn)換、比較和標點符號的運用為訓練重點,使學生體會到薩沙的不解、不甘與自豪;同時受到思想的熏陶,引發(fā)心靈的.碰撞。

      三、說學法:

      讓學生充分自讀,是有效開展語文學習的基礎(chǔ),而邊讀邊思、邊讀邊畫則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自主閱讀,著重進行基礎(chǔ)技能訓練,交流思想,把讀、練、說、寫多種學習方式相結(jié)合,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四、說教具:

      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功能主要在于:形象生動逼真、聲色直觀感強,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情景教學更加逼真,更能煽動學生的情感,有助于學生對文章思 想、人物情感的體悟。同時也為教師節(jié)約時間,留下更多的教學空間。當然,多媒體并不是利用得越多越好,而是適時、恰到好處地運用,才能真正發(fā)揮其功效,達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于事無補。】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由“弱小”引入新課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緊扣文眼“弱小”,首先通過展示街頭乞丐的畫面,來激發(fā)學生的同情心,為學習課文設(shè)下感情基調(diào)。接著過渡,引出課題。然后點燃學生的學習望:“我”是誰?“弱小”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我”不是最弱小的?

      【課堂創(chuàng)設(shè)的感情基調(diào)與文本基調(diào)一致時,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其次,以質(zhì)疑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望,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二)、初讀課文,感知故事

      1、速讀課文,理清脈絡(luò)

      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2、自讀雨前部分,了解事情的開端。

      雨前部分向我們介紹了什么?由于雨前部分比較淺顯,在教學時我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學與合作來完成。

      【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由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理清課文脈絡(luò),到了解事情開端的自我體驗感悟,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同時有利于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品析雨中部分,體悟感情,滲透思想教育。

      1、多媒體播放電閃雷鳴,大雨如注的場面。創(chuàng)設(shè)情境,渲染氣氛。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此時此刻,如果只有一件雨衣,你會怎么想?怎么做?”

      【由于當代孩子受庇護太多,依賴性強,自我為中心較重,不懂得感恩,更別說是關(guān)愛他人。所以我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fā),讓學生身臨其境,再現(xiàn)自己的思想,為與下文薩沙的對比埋下伏筆,引發(fā)思想碰撞,震撼心靈。】

      2、過渡,多媒體展示薩沙與媽媽的對話。(去掉標點的,并要求學生合上課本)

      ①自由朗讀,試著給它加上標點。

      【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對句意理解的基礎(chǔ)上才能做出判斷的。憑著學生的自讀自悟,放手讓學生完成,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是落實“雙基”的訓練。】

      ②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加深感受。

      主要是從語感上幫助學生對句型的判斷,促進學生對句子的理解。

      ③著重抓住薩沙的三句話,判斷其句型,訓練句型的轉(zhuǎn)換,并通過句型的對比,體會句子飽含的思想感情。

      ④練習鞏固。

      ⑤反復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訓練。

      【從句型的分辨、句型轉(zhuǎn)換對比,標點符號的運用,從而真正落實“雙基”訓練。憑借讀中感悟,引導學生交流與判別,從中體會句子飽含的思想感情,有利于促進學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3、聯(lián)系生活,拓展思維,升華感情

      ①討論:在雨衣傳遞的過程中,跳過了托利亞。你猜猜,托利亞是怎么想的?

      借助文本插圖,引導學生從人物表情上揣摩人物的心理。進而從側(cè)面滲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②交流:薩沙的身上有著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品質(zhì)?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③拓展:多媒體展示真乞丐和偽乞丐的畫面,你有什么話想要對他們說嗎?

      【馬丁曾說:“沒有引發(fā)任何行動的思想都不是思想而是夢想。”所以說思想教育如果只停留在認識與觸動層面上的話,那只是瞬間的、沒有效應的;只有引導學生由思想觸動到指導行動這個層面上的教育才真正是思想教育。】

      (四)、復述鞏固,結(jié)束課堂

      【復述是對學生概括能力培養(yǎng)的一種形式,同時又能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印象。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培養(yǎng)他們一定的概括能力是為他們升上高段學習打下堅實基礎(chǔ)。】

      六、說板書:略。

      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說課稿3

      教材簡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蘇教版第八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講讀課文。文章情節(jié)簡單,文字鮮活,是一篇極具生命教育意義的經(jīng)典文章。課文講述的是小薩沙與一家人外出度假,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讓一家人手無足措。課文講了薩沙與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風雨,因為出門時只帶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親自然地把雨衣讓給了最需要保護的薩沙。而薩沙在父母親的影響下,也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蓋在了薔薇花上。盡管文章說的是一件簡單的生活小事,卻闡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這既滲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價值觀念,又飽含著“保護弱小者”這樣的信念情感,更體現(xiàn)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義。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薩沙和媽媽之間的對話。

      依據(jù)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會用“芳香撲鼻”“悶熱”造句;

      3、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引導學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

      設(shè)計策略:

      1、以讀為主,讀寫結(jié)合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教師配樂范讀及學生自由讀、默讀、對比著讀、邊讀邊做記號等形式,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在由讀至寫的傾吐中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操。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生的知識習得是一個自我建構(gòu)的過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學習的基礎(chǔ)。在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情況下,組織開展小組學習、同桌交流等活動,就能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并充分發(fā)揮其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

      3、想象體驗,發(fā)展個性

      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翅膀,學生在讀書時的聯(lián)想、對生活的回想、轉(zhuǎn)換角色時的暢想及創(chuàng)編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加深了對人物內(nèi)心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將課堂與生活“鏈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樣做人,從而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健康發(fā)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活思維

      1、關(guān)于我(教師)

      ①同學們認識我嗎?(認識)

      ②都知道我什么?(交流)

      2、關(guān)于“我”(薩沙)

      ①大家認識這個“我”(薩沙)嗎?

      ②想知道些什么?(討論)

      3、學生分組交流

      二、揭題導讀,體現(xiàn)個性

      1、揭題:今天來學習一篇寫薩沙的文章,題目是《我不是最弱小的》。老師相機板書課題,指名學生讀課題,教師通過評價鼓勵學生讀出個性。

      教師小結(jié):即使是同一個題目,我們用不同的讀法就能表達出不同的意思,這就是我們中國語言的的魅力。

      [閱讀應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引導學生讀出不同的感受,對學生以后的朗讀能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2、想想問問

      初讀課題,有哪些疑問?(如:還有比我更弱小的嗎?誰以為我是最弱小的?什么是最弱小的?)那你們想聽聽這個故事嗎?

      3、教師配樂講故事,學生聽后把自己的感受和老師、同學交流交流。

      [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給學生強烈的情感熏陶,而讀后交流又能了解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情況。]

      [設(shè)計意圖: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學伊始,巧妙結(jié)合課題,以“我”入手,由表及里。這樣既拉近師生之間的課堂距離,又自然引入語文教學的主題;既注重課堂說話的訓練,又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既是師生之間情感的紐帶與通道,又是實現(xiàn)文本與學生對話的構(gòu)建。在揭示教學課題后,學生緊緊圍繞課題質(zhì)疑、討論,這同樣也是語文課堂自主性的很好體現(xiàn)。如此,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變得積極探究、勤于思考、勇于表現(xiàn)。

      三、讀中感悟,真情體驗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因為這一篇課文中有許多生字和新詞,小朋友要多讀幾遍,把它們讀正確。

      2、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中哪些句子是寫薔薇花的?找到后,用自己喜歡的記號標一標。

      [學生充分自讀,是有效開展語文學習的基礎(chǔ),而邊讀邊思、邊讀邊畫則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3、交流自己所畫的句子,老師相機出示:

      (1)林中曠地附近長著一叢叢野薔薇,一朵花剛剛開放,粉紅粉紅,芳香撲鼻。

      (2)滂沱大雨已經(jīng)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他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這兩個句子盡管都是描寫薔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過朗讀感受花兒嬌嫩美麗,惹人喜愛;而第二句則重在體會花兒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無生氣,完全沒有抵抗能力了。在這種對比中,激起學生對薔薇花的關(guān)愛之情。)

      4、你看到了這一株野薔薇,會怎么想?

      [親身的朗讀實踐,奠定了學生關(guān)愛野薔薇的情感基調(diào),適時想象,啟發(fā)學生和薔薇花對話,則引導他們走進教材,走近薩沙。]

      5、薩沙是怎么做的呢?(依據(jù)學生回答,揭示描寫薩沙做法的句子:“他掀起雨衣,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并出示課文插圖,指導學生讀好句子。)

      [這是教學的一個切入口,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6、靜靜地讀讀課文,想想薩沙為什么這樣做,邊讀邊把你的體會在書上空白的地方寫一寫。

      [語文課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這也是一個自主探究、知識自我建構(gòu)的過程,同時也是與人合作、開展交流的基礎(chǔ)。]

      7、小組交流各自的體會,要求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來談。

      8、大堂交流,相機出示重點句,指導感情朗讀。交流時重點引導學生體驗這樣兩點:

      (1)父母親言傳身教,用自己保護弱小者的的實際行動教育了薩沙。這里要聯(lián)系上文他們的做法來談。

      (2)薩沙內(nèi)心不甘于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別人給予的保護。這里要抓住薩沙的答話,引導學生通過讀,通過想象,感受到薩沙在媽媽眼中是弱小的;此外要抓住薩沙反問的話語,體會薩沙內(nèi)心不愿意做一個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薔薇花。

      [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交流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則要做個好舵手,圍繞目標,指導學生開展有效學習,讓學生真正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能力。]

      [設(shè)計意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課堂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主要借助讀讀、議議的閱讀策略,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無聲的對話與有聲的交流。一方面凸顯“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樣的閱讀新理念,一方面主張通過閱讀使學生學會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

      四、想象傾訴,“鏈接”生活

      1、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談體會。

      其實薩沙和你們一樣,只是一個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可他卻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只享受別人給予的關(guān)愛,那你們是否也曾伸出過援助之手,保護過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東西呢?

      (同桌交流后,再指名說說自己生活中保護弱小的事。教師適時點評,并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中薩沙的做法,將**的話拓展為“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植物、動物或其他的東西。”)

      [語文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還應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憑借教材中的薩沙這個同齡人的形象,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來感受、體驗薩沙的話,就能讓學生和薩沙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滿懷和薩沙同樣的感情走出教材。]

      2、遐想三四十年后的景象。

      人們常說“時光如梭”“歲月如流”,假如時光已經(jīng)過了三十年、四十年,還是這么一家子,還是在這樣的日子里,還是在這樣的森林里,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3、評點小結(jié):時光往往會令許多事物發(fā)生變化,也許原來的強者若干年后會變成弱者,而原來的被關(guān)愛者又變成了主動關(guān)愛別人的人,但不管怎樣,唯一不變的是要有這樣的意識——“我不是最弱小的”,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護比自己弱小的”……

      4、齊讀課題,并把創(chuàng)編的故事寫下來。

      [學生通過想象練說、練寫,將所有的積淀在此傾吐,將所有的體會予以表達,將課本知識與自身發(fā)展緊密結(jié)合。]

      [設(shè)計意圖:教學設(shè)計中不但要重視文章中薩沙的情感世界、精神風貌,還要著重學習者(學生)通過學習內(nèi)化的情感、精神。這里主要借助于說話、寫作的方法實現(xiàn)讀者與作者心靈的對話。說話是為了積淀文本中流淌的情感因素,而習作則是傾吐學生心中積蓄的情感。]

    【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說課稿】相關(guān)文章:

    小學語文《我選我》說課稿模板10-13

    小學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說課稿01-09

    最新小學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說課稿10-14

    小學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說課稿11-25

    小學二年級語文《稱贊》說課稿01-10

    小學二年級語文守株待兔說課稿08-19

    小學語文完整的說課稿11-03

    《我是什么》小學語文說課稿范文11-05

    二年級語文《我真希望》說課稿11-25

    小學語文《荷花》說課稿11-12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AV嫩草 |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只有国产99有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