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上學期間,說到心理問題,大家是不是都習慣性的重視?掌握心理問題有助于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1
一、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中學生對自己過度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遇到有錯誤的事情就以為是自己不好,過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在性格上通常表現為害羞、內疚、憂郁、焦慮、失望。
這種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有一下幾種情況:
1、庭經濟情況
一些中學生由于自己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和別人相比,在衣著、飲食、人情消費等方面都感覺自己很“沒面子”,進而產生自卑心理。
2、個人的成長經歷情況
有些中學生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可能遭受過打擊,沒能及時走出心理陰影,時間久了就很難恢復對自己的自信,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問題。
3、個人的性格情況
性格內向的中學生對事物過于敏感,對一些消極事物和消極影響沒能及時和恰當的宣泄和排解,在自己內心中不斷放大。
4、教師和家長沒能及時預見和幫助中學生走出這種心理狀態
會讓中學生感到無助,缺乏交流對象,不能及時和自己信任的人交流,可能會使自己更加過低評價自己。
二、逆反心理
叛逆心理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是該年齡階段青少年的一個突出的心理特點。
中學生產生叛逆心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家長身上總是帶有一些專制的傳統思想,他們認為自己在家中就是權威,孩子要絕對服從自己,他們認為中學生的想法都是幼稚的。中學生沒有自己獨立感,他們與父母缺乏交流的平臺,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民主的對話平臺,因此容易產生思想矛盾,引發中學生的叛逆心理。其次是家長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沒有正確認識,他們缺乏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不能及時預見和引導中學生遠離叛逆心理。最后,學校沒能及時針對中學生展開心理知識普及和教育,沒能讓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
三、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人們為競爭一定的權益,對相應的幸運者或潛在的幸運者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甚至是敵視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問題的中學生可能會有不懷好意的中傷他人,經常以自己為中心,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導致中學生產生嫉妒心理的因素有幾下幾方面:
1、一方面是自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能正確的處理自己和同學之間的矛盾。盲目的攀比,一旦自己不如別人時,就消極怠工,不去從自身尋找原因,自身一味的怨恨別人,從羨慕到嫉妒,由嫉妒生恨。
2、另一方面是家庭和學校沒能提前預見學生的這種心理,以至不能及時幫助學生。即使一些家長和教師意思到了學生的這種情緒,由于缺乏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交流不當等,也不能幫助中學生擺脫這種心理問題。
四、正確應對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建議
1、家庭因素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應該把好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關。中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認識,父母應該充分尊重和相信孩子,積極的與自己的孩子交流,家庭管理上應盡量采用民主的方式,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2、學校因素
教師應更加主動地和那些問題學生溝通和交流,轉變教學觀念,適當地緩解和調和學生的學習壓力,充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另外,學校應加強學校心理咨詢機構建設、管理、宣傳。
3、個人因素
積極和同學、老師、家長交流,充分相信他們,遇到問題積極向他們傾述,努力尋求幫助。認真學習學校開設的有關心理問題的課程,以便正確認識自己,使學生自己有能力進行自我教育,當自己遇到問題時,可以及時正確處理。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2
(1)學習和升學競爭導致的過度焦慮。
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年級越高情況越嚴重,但現在也出現了向低年齡、低年級發展的趨勢。一些孩子剛剛升入初中,其家長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高中上。一旦成績不理想,就連嚇帶逼、連罵帶損,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致使學生視學習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與沖突。
現在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許多人從小養成了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依賴性強、不容他人等不良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況也很嚴重,這使他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面臨很大的問題。中學生因為人際關系沖突苦惱的比例相當大,由于同學關系緊張和沖突而患病,比如學校恐懼癥,或出走、自殺的情況也屢有發生。
(3)與父母、師長缺乏理解和溝通導致的心理矛盾和沖突。
中小學生與父母、師長難以溝通,相互間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他們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沖突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進入青春期之后,更加突出,使他們普遍感到壓抑、苦悶、無助和煩躁。一方面他們特別希望父母、老師理解他們的想法和做法;而另一方面,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除了在物質上關心他們,從學習上要求他們之外,卻不能認真地、客觀地了解和認識他們的思想、情感,理解他們的苦衷。在教育實踐中教師經常遇到因與家長和教師難以溝通而苦惱的學生前來尋求幫助,一些學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見其心理上壓力之大。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3
1、普遍的厭學心理現象
當今中學生存在著普遍的厭學心理,即使是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也同樣不喜歡學習,每到放學、雙休日、長期寒暑假,他們都高興的不得了,像出了籠的小鳥。形成學生普遍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當今中考、高考制度以分定終身的原因,有社會上讀書無用、上大學找不到工作,沒有文化也可以掙大錢等負面的輿論影響,也有中小學生課程難度大、作業量大、學習生活枯燥、師生關系不和諧等原因。總之,上學就是爭取高分數,為了分數,不惜犧牲一切,家長、學校、教師同仇敵梢,一門心思追求分數,使原本活潑輕松的學習生活變得枯燥、乏味,把學習變成一種遭罪,這樣學生怎能不厭學呢。
針對學生的厭學心理,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第一戰線應該做的是:積極宣傳國家的法律和政策,特別是《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國家的職業教育政策等,在教育日常工作中要切實貫徹素質教育,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轉變觀念,拉近師生距離,把學校生活開展的豐富多彩,喜聞樂見,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學中有樂,在樂中學。從根本上改變學習枯燥、乏味、疲勞、遭罪的現象,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不管是哪方面的特長、愛好和取得的進步,我們都要熱情鼓勵、積極支持。
2、同學之間的不正常交往
中學生由于涉世不深,在相互交往中經常會出現問題,一是不分是非善惡、打架斗毆、上網玩游戲;觀看不健康書籍、影像;甚至偷盜等。二是男女同學之間關系的交往,嚴格意義上算不上"早戀"只是青春萌動中對異性的好感,但是現代中學生不再含蓄,把自己的感受直截了當地表露給對方,在學生中寫信、傳紙條等表達愛慕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生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三是拉幫結派,不是樹正氣而是鬧歪風,不是講學習,而是鬧矛盾。你看不起我,我諷刺挖苦你,搞小幫派,小團體,鬧得班級烏煙癢氣,沒有凝聚力,不好管理。
針對這些現象,學校和教師在管理上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從心靈深處去愛撫他們,讓他們說出心理話,信任老師,最終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對上述學生心理,他們可能不一定是主觀上去故意犯錯誤,由于環境或特定對象的存在,使他們出現了心理偏差。如果家長、老師能細心觀察,不急不燥,做好工作,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3、關注單親家庭或打工家庭孩子成長
當今社會,單親家庭、元父母靠祖父母或親屬撫養的孩子越來越多,還有一些孩子父母外出打工,靠祖父母或親屬照看,這些孩子缺乏家庭溫暖,平時無人管教,或者因心理陰影使孩子心理扭曲,他們不服從教育,有抵觸情緒,對家庭、社會、學校不滿,甚至充滿敵意,即使學校給予充分照顧,免除費用,多方面關懷,但他們仍感覺前途渺茫,沒有出路,個別甚至走上自殺死亡的道路。
針對這些孩子,老師要特別關心愛護,給以父母的關愛,用一顆充滿愛的心去溫暖他們,其實他們很可憐,也很自卑,他們渴望關懷、渴望尊重、渴望取得好成績、渴望得到大家的承認,對待這些學生教師要共同努力,不能只有班主任努力而課任教師不管不問,要形成全員教育的氛圍,要讓孩子們感受到全社會的溫暖,而不是哪個人的溫暖,這樣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4、攀比心理
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家庭條件優越,不管學習成績如何,平時就比吃穿打扮,看誰有錢,整天鋪張浪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甚至有的學生家庭并不富裕,也沾染這樣的壞習氣,過生日請客、送禮品,注重交往,整天被處理各種關系糾纏著。
針對這樣的學生要大力開展思想品德教育,要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活在世上不只是為了吃穿玩樂,交朋友,還要有更高人生追求,只看到眼前的低級趣味是沒有出息的,也不會成就大事業。對這些學生進行前途理想教育,讓他們多學習那些名人、偉人的事跡,樹立遠大理想,才能最終成才。
5、獨生子女的小皇帝思想
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嬌慣、自以為是、小皇帝、小公主思想嚴重,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合群,昕不得半點批評,受不了半點委屈,有時家長甚至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昕吃虧,寧可打壞別人拿錢看病,自己別吃虧就行。導致教育工作難傲,出現矛盾和糾紛難處理現象。
針對這樣的學生和家長,要大力開展團結協作,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思想教育,讓他們懂得人是生活在社會中,不可能相互不交往,也不可能只以一個人為中心,畸形的自尊是不可取的,要學會與人相處,和平相處,禮貌互讓,而不能唯我獨尊,傷害別人。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4
中學生心理問題原因之一:人際關系緊張
案例:15歲的張某是一名初三學生,目前以生病為由,請假呆在家里。初一時因為和班主任老師發生矛盾,擔心老師為難自己,在第一學期結束后,強烈要求家長為其轉學,說只要換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他就會努力學習。當時,家長認為孩子說得很有道理,就給孩子辦了轉學手續,可是,時隔一年,張某又因為和兩位主課老師發生摩擦,再次提出轉學。這時家長仍然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又動用關系為孩子選擇了離家較遠的學校。可是,張某升入初三半年來一直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常常感到莫名的孤獨和焦躁,最后發展到拒絕上學。
分析:學生與老師發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可是有一些學生把這種普遍存在的矛盾任意擴大化,認為是很嚴重的事,進而推斷出老師從此不公平對待自己的結論,結果給心理上造成了難以承受的壓力。這時候,家長如果能夠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和自我反思,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和處理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孩子的問題就能從根本上解決。但是,案例中的張某則不然,面對矛盾,他和他的家長選擇了逃避,試圖通過轉學的方式回避矛盾,但張某的問題并沒有解決。轉學后,張某不得不去面對陌生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矛盾產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當同樣的矛盾產生時,他依然沒有解決矛盾的能力,結果必然出現行為上的進一步退縮用再次轉學來回避矛盾,也難怪張某最終到了拒絕上學的地步。
這一案例很具有代表性,張某的心理問題是不良的人際關系造成的,所以,提醒廣大家長平時一定要重視孩子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一旦孩子的人際關系出現了問題,教會孩子勇于面對和積極解決矛盾,才是教育的上策。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來的那句老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學生心理問題原因之二:錯誤認知
案例:薛某是從小由姥姥撫養長大的,姥姥一生要強,從薛某懂事開始,就給他灌輸只有考上重點中學才有考大學的希望;只有考上重點大學將來才有出路的思想。而薛某的現實是,成績一直在班級中處于中下游,他的理想則是上重點中學。當新學期開學之初,離中考只剩下三個月的時間了,他才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巨大差距,于是向家長強烈要求放棄今年的中考,選擇復讀。對于家長只要你努力了,考上什么樣的學校都有成才的可能的說法根本不予接受,他堅持認為自己生來是和別人不一樣的,他就是要上重點高中,考重點大學。究竟是參加中考還是選擇復讀,薛某的家長陷入了困惑,同時意識到孩子可能出現了心理問題,因而求助。
分析:從表面上來看,薛某目前的學習狀況,使他看不到升入重點高中的希望,而這與他童年固有的觀念相矛盾。所以,他強烈要求復讀以回避中考可能帶給他的失敗。
然而,問題絕不是這么簡單。從薛某簡單的資料中不難看出,他存在只有考上重點中學才有考大學的希望,只有考上重點大學將來才有出路自己和別人是不一樣的,我就是要上重點高中考重點大學以及如果選擇復讀,就有100%的把握考上重點高中這樣一些錯誤觀念和認知偏差。所以選擇復讀還是選擇參加中考,不是薛某問題的關鍵所在,他應該首先接受心理治療,從根本上糾正其錯誤觀念和認知偏差,重新形成合理的認知,是復讀還是參加中考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不過,他的材料過于簡單,如果薛某還存在其他的問題則該另當別論。
中學生心理問題之三:考試焦慮
案例:17歲的楊某今年即將高中畢業,她高一、高二的成績都在班里排前5名,是重點大學的好苗子,老師、家長都對她寄予厚望。自進入高三以來,學校的大考小考接連不斷,奇怪的是,一到考試她就會莫名其妙地拉肚子,就連單元考試她都會如此。考試一結束,病又不治自愈。到醫院反復檢查,哪里也查不出毛病來。成績因此受到影響,由原來的前五名逐漸下滑到十幾名。現在每到考試前,她總是一遍遍地問家長和老師:我要是再拉肚子考不好怎么辦呢?家長和老師都對她進行安慰,說她的基礎擺在那里,拉肚子影響成績是暫時的事。但這種事發生次數多了,家長心里也起了疑問:孩子該不是出了什么心理問題吧?
分析:楊某一考試就拉肚子,上醫院檢查哪里都沒有毛病,這就可以初步推斷,楊某拉肚子的根源不是消化道出了問題。
楊某的成績一直在班級排前5名,被認為是重點大學的好苗子,老師和家長都對她寄予厚望,楊某是老師和家長的寵兒,平時一定得到了他們太多的關注。也正是因為如此,楊某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和排名是非常在意的,哪怕下降一個名次,在楊某看來都意味著失敗。所以,面對越來越多的考試,她擔心自己考不好,讓老師和家長失望,心理由此產生巨大的壓力,最終導致考試焦慮,進而引起了消化系統功能紊亂拉肚子。楊某希望老師和家長認為不是她自己沒有進步,而是拉肚子影響了她的考試成績。一方面,楊某心理上覺得容易向老師和家長交代;另一方面,在老師和家長面前,楊某仍然能夠保持好學生的形象,從而得到他們更多的關注。其實,楊某潛意識里是在逃避考試,歸根結底是她自信心不足的表現。所以,楊某有必要采取自信訓練的方法,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多進行自我鼓勵,不要把考試看得太重,以增強自信心,考試焦慮就會得到有效緩解。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5
(1)情緒方面。
抑郁、焦慮、強迫、恐怖、厭煩、退縮等是常見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害怕學習,上課注意力渙散,思考乏力,聽不好課,做不好作業,但又想把學習搞上去,產生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回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或呈萎靡狀態;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惹,依賴性增強。
(2)行為方面。
學習適應不良的同學均有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學習能力良好,成績不錯,適應不良后學習能力受到抑制,產生學習困難,上課無法做筆記,記憶力下降,作文寫不出,稍復雜的題目無法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或看書,無目的地擺弄小物件或發呆等。
第二,社會性退縮。與同學交往減少,學習、生活活動也減少,不愿發言,不想運動,體育課也提不起勁,成為同學活動的旁觀者,游離于同輩群體之外。
第三,品行絮亂。行為違反與年齡相符的社會規范和準則,如逃學、斗毆、說謊、偷竊、抽煙、離家出走等現象均有可能出現。還有些學生活動過度,尋求快樂和刺激,如沉溺于電子游戲機、不遵守紀律、襲擾他人。
第四,行為倒退。行為像兒童,學習無目標,活動無計劃,喜歡兒童游戲,不合群但不是因為退縮,而是和同學玩不到一塊,談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
表現在上課頭昏、腦脹,入睡困難,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體檢查則沒有特定的軀體問題。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行為、情緒、生理方面。這些心理問題會影響到中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效果,學校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6
苦惱
在中學教育階段,孩子表現出孤僻、郁郁寡歡,情緒低沉、悲觀喪氣、少言少語,對學習不感興趣,對活動和一些交際也不感興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平時也沒有什么興趣愛好。第二可能是因為家庭變故的原因,從小缺乏關愛,也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三是自身受過嚴重的打擊,或者生理有嚴重缺陷;四是升學后遇到許多困難,成績低下,未能得到公正評價。
急躁
孩子上了中學,逐漸步入青春期。這個時候的孩子都比較爭強好勝,感情也很豐富,興奮性也很強。但由于孩子的心理還不成熟,情緒波動較大,自制力比較差,遇事不能理智冷靜對待,易產生急躁沖動的毛病。急躁的孩子看問題往往比較偏激,感情用事,常常為一些小事與人爭吵、打架,嚴重的還會走上犯罪道路。
敏感
這類孩子對外界事物反應敏感,他們十分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辦事情的時候也謹小慎微,優柔寡斷,喜歡胡思亂想,對問題的分析推斷不從實際出發,而是靠主觀臆想。一般來說,如果孩子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膽小怕事,缺少歡樂,學習成績會受到很大影響。
乏欲
主要指孩子對很多活動缺乏興趣,而且還不能主動參與。
孤獨
表現為以我為中心,這樣下來他們就會變得不合群,喜歡獨處,形成了心理閉鎖、性格冷漠等心理問題。
迷惘
是指對事物或某種現實因分辨不清是非而感到無所適從、失去判斷力的心理狀態。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7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學習壓力的加大,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也不斷增多,尤其是13~15歲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都在迅速發展,且發展不均衡,心理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中學生心理問題是怎樣產生的,如何幫助中學生盡快走出心理泥潭,是學生本人、家長和老師共同關心的問題。
中學生心理問題原因之一:人際關系緊張
案例:15歲的張某是一名初三學生,目前以生病為由,請假呆在家里。初一時因為和班主任老師發生矛盾,擔心老師為難自己,在第一學期結束后,強烈要求家長為其轉學,說只要換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他就會努力學習。當時,家長認為孩子說得很有道理,就給孩子辦了轉學手續,可是,時隔一年,張某又因為和兩位主課老師發生摩擦,再次提出轉學。這時家長仍然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又動用關系為孩子選擇了離家較遠的學校。可是,張某升入初三半年來一直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常常感到莫名的孤獨和焦躁,最后發展到拒絕上學。
分析:學生與老師發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可是有一些學生把這種普遍存在的矛盾任意擴大化,認為是很嚴重的事,進而推斷出老師從此不公平對待自己的結論,結果給心理上造成了難以承受的壓力。這時候,家長如果能夠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和自我反思,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和處理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孩子的問題就能從根本上解決。但是,案例中的張某則不然,面對矛盾,他和他的家長選擇了逃避,試圖通過轉學的方式回避矛盾,但張某的問題并沒有解決。轉學后,張某不得不去面對陌生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矛盾產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當同樣的矛盾產生時,他依然沒有解決矛盾的能力,結果必然出現行為上的進一步退縮用再次轉學來回避矛盾,也難怪張某最終到了拒絕上學的地步。
這一案例很具有代表性,張某的心理問題是不良的人際關系造成的,所以,提醒廣大家長平時一定要重視孩子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一旦孩子的人際關系出現了問題,教會孩子勇于面對和積極解決矛盾,才是教育的上策。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來的那句老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學生心理問題原因之二:錯誤認知
案例:薛某是從小由姥姥撫養長大的,姥姥一生要強,從薛某懂事開始,就給他灌輸只有考上重點中學才有考大學的希望;只有考上重點大學將來才有出路的思想。而薛某的現實是,成績一直在班級中處于中下游,他的理想則是上重點中學。當新學期開學之初,離中考只剩下三個月的時間了,他才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巨大差距,于是向家長強烈要求放棄今年的中考,選擇復讀。對于家長只要你努力了,考上什么樣的學校都有成才的可能的說法根本不予接受,他堅持認為自己生來是和別人不一樣的,他就是要上重點高中,考重點大學。究竟是參加中考還是選擇復讀,薛某的家長陷入了困惑,同時意識到孩子可能出現了心理問題,因而求助。
分析:從表面上來看,薛某目前的學習狀況,使他看不到升入重點高中的希望,而這與他童年固有的觀念相矛盾。所以,他強烈要求復讀以回避中考可能帶給他的失敗。
然而,問題絕不是這么簡單。從薛某簡單的資料中不難看出,他存在只有考上重點中學才有考大學的希望,只有考上重點大學將來才有出路自己和別人是不一樣的,我就是要上重點高中考重點大學以及如果選擇復讀,就有100%的把握考上重點高中這樣一些錯誤觀念和認知偏差。所以選擇復讀還是選擇參加中考,不是薛某問題的關鍵所在,他應該首先接受心理治療,從根本上糾正其錯誤觀念和認知偏差,重新形成合理的認知,是復讀還是參加中考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不過,他的材料過于簡單,如果薛某還存在其他的問題則該另當別論。
中學生心理問題之三:考試焦慮
案例:17歲的楊某今年即將高中畢業,她高一、高二的成績都在班里排前5名,是重點大學的好苗子,老師、家長都對她寄予厚望。自進入高三以來,學校的大考小考接連不斷,奇怪的是,一到考試她就會莫名其妙地拉肚子,就連單元考試她都會如此。考試一結束,病又不治自愈。到醫院反復檢查,哪里也查不出毛病來。成績因此受到影響,由原來的前五名逐漸下滑到十幾名。現在每到考試前,她總是一遍遍地問家長和老師:我要是再拉肚子考不好怎么辦呢?家長和老師都對她進行安慰,說她的基礎擺在那里,拉肚子影響成績是暫時的事。但這種事發生次數多了,家長心里也起了疑問:孩子該不是出了什么心理問題吧?
分析:楊某一考試就拉肚子,上醫院檢查哪里都沒有毛病,這就可以初步推斷,楊某拉肚子的根源不是消化道出了問題。
楊某的成績一直在班級排前5名,被認為是重點大學的好苗子,老師和家長都對她寄予厚望,楊某是老師和家長的寵兒,平時一定得到了他們太多的關注。也正是因為如此,楊某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和排名是非常在意的,哪怕下降一個名次,在楊某看來都意味著失敗。所以,面對越來越多的考試,她擔心自己考不好,讓老師和家長失望,心理由此產生巨大的壓力,最終導致考試焦慮,進而引起了消化系統功能紊亂拉肚子。楊某希望老師和家長認為不是她自己沒有進步,而是拉肚子影響了她的考試成績。一方面,楊某心理上覺得容易向老師和家長交代;另一方面,在老師和家長面前,楊某仍然能夠保持好學生的形象,從而得到他們更多的關注。其實,楊某潛意識里是在逃避考試,歸根結底是她自信心不足的表現。所以,楊某有必要采取自信訓練的方法,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多進行自我鼓勵,不要把考試看得太重,以增強自信心,考試焦慮就會得到有效緩解。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8
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適應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上不適應
很多學生從小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非常差。然而,上中學后生活上的事情一切需要自理,如需要自己到飯堂打飯,需要自己洗衣服,需要按照學校要求整理自己的床鋪,需要負責宿舍和課室的清潔等等。這些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都是非常新鮮、陌生的事情。不少的學生在周記里說來到這里,需要自己洗衣服,吃飯還要自己去打,居然還要排隊,很不習慣。不少同學說自己不會洗衣服。因此有部分同學開始害怕,有的甚至要轉學,要求回家附近的學校讀書,要回家過舒適的生活。
2、心理定位上的不適應
在中學里每個人都很優秀,很多學生不再是班上或年級上的第一,不再是老師們重點培養對象,也不再是其他同學的學習榜樣,頭上光環不再,一下子從高高的地方掉了下來,心理上很難適應。所以作為教師,應該對他們進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他們給自己重新定位,悅納自己,努力發現自己的長處,努力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讓自己更優秀。另外老師要多點找學生談話,讓學生知道,他(她)是受到老師的關注的,老師并沒有忽略他(她),并努力幫助他們找到自身的優點,找回對自己的信心。
3、學習上的不適應
從小學到初中,絕大部分的學生的學習都是由老師安排好的,需要做什么練習,不需要做什么練習,那個話是需要記住,那個單詞需要畫出來等等,完全由老師指定。上了高中后,一切都要靠自覺,而且有好多時間是由學生自己去掌握的。很多學生不知道高中該怎么去學習,學習成績一下子滑了下來。因此對于高一的新生來說,更應該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習心理與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包括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高效率地學習、記憶規律、記憶策略、思維方式等。另外,引導他們如何合理安排和利用自習的時間進行預習、復習,以及如何利用課外的時間進行自學。
4、人際交往的不適應
剛升上高中,來到新的環境,面對著新的同學和老師,一張張新的陌生的面孔,這就需要學會與人交往和相處。現在很多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個性都很強,只會考慮自己,不懂得為別人的利益著想,因此剛開始很經常都是彼此相互排斥,不接納其他與自己不一樣性格的人,從而很容易產生一種孤獨感,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因此,教師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該引導學生如何去與人相處,教他們學會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學會欣賞別人,學會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總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輔導在教育中必不可少。教師的職責不僅在于授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還在于通過心理輔導,給學生以一定的幫助、指導,促進他們認識結構和情感與態度模式有所變化,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評價和選擇,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環境,不斷保持與增進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統合與豐富的發展,邁向自我實現。
心理健康是不好去通過儀器來檢測的。因此有一個評測心理健康的標準就能更好地把握住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對于男性來說,承受著更多壓力和責任的群體,這個標準就顯得更加有必要了。專家分析,心理健康標準的核心是:凡對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作出積極反應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心理學界認為,完全符合心理健康標準的人是不存在的,但心理健康卻永遠是人們努力的方向。作為支撐家庭與社會主體的男性,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通過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言行,那您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
1、面對現實
我們可能沒有出生在一個富貴的家庭;我們的工作可能也不盡如人意;我們的愛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體貼入微;我們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聰明伶俐、順從聽話;我們也可能正在遭遇著挫折和磨難……但是,我們只有先正視這一切,接受這一切,在此基礎上,才有改變的可能性。只有認清現實,接受現實,腳踏實地,我們才能有更大的收獲。
2、了解自己
有一個人永遠跟我們生活在一起,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說過:“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們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長處,我們會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們才會少犯錯誤,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3、承擔責任
除了襁褓中的嬰兒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工作。兒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擔家庭和社會的重擔,在工作中獲得謀生的手段并得到承認和樂趣。所以,失業給成人的打擊不僅是經濟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會使人喪失價值感,帶來心理危機。能夠勇敢地承擔責任、從工作中得到樂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說:“勞動一日,方得一夜安寢;勤勞一生,可得幸福的長眠”。而逃避責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煩躁和悔恨。
4、善與人處
人生活在由他人構成的社會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離開了他人,離開他人的幫助,人將無法生存。有心理學家統計,人生80%左右的煩惱都與自己的人際環境有關。對別人吹毛求疵,動輒向他人發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際交往的分寸,都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5、塑造人格人格是人所有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出健全的人格。有一則印度諺語說: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人格,人格決定命運。我們的性格和命運正是由我們自己每時每刻的行動自我雕塑而成。
6、控制情緒
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開朗、自信和滿意的心情,善于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反之,經常性的抑郁、憤怒、焦躁、嫉妒等則是心理不健康的標志。當一個人心理十分健康時,他的情緒表達恰如其份,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7、取之有道“君子好財,取之有道。”一方面是說光明正大的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以一個健康的心態對待自己的私欲。在嫉妒和眼紅之外,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花花世界里的誘惑。老天總是會把機會給那些勤奮的人的。
8、有家有業
家和事業是成年男性責任與壓力的源頭。家庭的和睦與事業的成功絕非水火不容,它們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的,"家和萬事興",無力"齊家",恐怕也無力"平天下"。在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時,更應具備一個健康的心態。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相關文章: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合集06-17
兒童常見心理問題08-17
已婚女人的常見心理問題10-30
疫情期間常見的心理問題08-25
關于小升初常見的心理問題07-07
職場女性常見心理問題08-30
中職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論文09-08
瑜伽幫你解決常見的心理問題10-09
中學生的心理問題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