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

    時間:2020-09-02 10:05:33 心理疾病 我要投稿

    怎樣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

      怎樣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呢?如果給孩子的愛太少,幾十年后,他們就很可能會走進心理治療診所,一起來學習吧。

    怎樣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

      什么是“對孩子的愛”?

      為什么會說這樣的愛養出了孩子的“心理疾病”?

      你是不是一個“直升機父母”?

      “當家長”永遠需要學習,在你經歷了孩子的2歲、3歲、7歲、9歲之后,你將會面對ta的第一次13歲、15歲、20歲……,

      每一個“當下”都是學習的過程。

      “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確害了你”

      如果說我大學里確實學到了什么,那就是詩人菲利普•拉金言之有理:“他們害了你,你爸和你媽。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確害了你。”

      當時,我生下兒子不久,便重返學校修讀臨床心理學。腦中想著孩子,手頭卻還要準備期末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論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

      作為一名媽媽,我很想做“對”。但是什么才是“對”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走進書店,立馬眼花繚亂:布萊澤頓、斯波克,還是希爾斯?幼兒中心派、家長中心派,還是合作派?我到底該追隨哪種理論?

      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國著名兒科醫生、兒童精神學家唐納德•威尼康特看來,要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用他的話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

      不過,過去所有研究都表明:如果給孩子的愛太少,幾十年后,他們就很可能會走進心理治療診所(如果有足夠的鈔票支付這筆帳單),坐在沙發上,靠著一盒紙巾,聲淚俱下地回憶著媽媽對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沒做到什么——每周50分鐘,有時長達數年。

      而作為心理治療醫生,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當一回病人的父母,提供一種“矯正性情感經驗”,讓他們無意中將早期的被傷害感覺移情到我們身上,然后給出不同的回應——與他們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體貼、更具共情的回應。

      理論上是這樣,然后我開始接待病人。

      很快,我遇到了“特殊”病人。

      “特殊病人”

      我頭幾個病人幾乎是教科書上的范本。當他們訴說不幸童年時,我毫不費力地就能將他們的傷心與成長經歷聯系起來。

      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個例外,這個姑娘20多歲,聰慧美貌,姑且稱她為麗齊。麗齊有堅實的友情、親密的家庭,和極度空虛的感覺。她告訴我,之所來咨詢,是因為她“就是不快活”。

      她還說,令人沮喪的是,她找不出來自己到底是對什么不滿。她說她有一對“棒極了”的父母,兩個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極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體,漂亮的房子。她的.家族史上沒有抑郁癥或焦慮癥病人。

      那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為什么她總是猶疑不定、怕犯錯誤、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呢?為什么她認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評價的那樣“驚人”、覺得“心中總有一個空洞”呢?為什么她描述自己感覺“飄忽不定”呢?

      我被難住了。這個案例里沒有漠不關心的父親、求全責備的母親和其他放任自流、愛貶低人、雜亂無章的照料者,問題出在哪里?

      當我試圖弄明白時,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類似的病人越來越多。我的沙發上坐滿了二三十歲的成年人,自述患上憂郁和焦慮,很難選擇或專注于某個令人滿足的職業走向,不能維持良好的親密關系,有種空虛感或缺乏目標感——但他們的爹媽無可指摘。

      恰恰相反,這些病人都說到他們是多么“崇拜”父母,說父母是自己在這世上“最貼心的朋友”,從來都是有求必應,甚至出錢讓他們來接受心理治療(當然也在替他們付房租和汽車保險),這讓他們既愧疚又困惑。畢竟,他們最大的抱怨就是無可抱怨!

      起初我很懷疑這些人的陳述。童年一般都不完美,那么,如果他們的童年很完美,為何會如此迷茫、不自信?

      這跟我學過的知識背道而馳。

      但相處一段時間后,我開始相信他們并無粉飾或曲解。他們真的擁有關愛備至的父母,給他們“發現自己”的自由,鼓勵他們想做什么都行,接送他們上學放學,陪他們做作業,當他們在學校受欺凌或孤立時出手相助,在他們為數學發愁時及時請家教,看到他們對吉他表現出一絲興趣就掏錢讓他們上音樂課(喪失興趣時又允許他們放棄),當他們違規時跟他們談心,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懲罰(運用“邏輯后果”來替代懲罰)。

      一句話,這些父母很“體貼”,投入地引導我的病人們順利通過童年的種種考驗和磨難。作為一個力不從心的媽媽,我常會在聽病人陳述時,暗自奇怪這些偉大的父母是怎么做到這一切的。

      直到有一天,我想到,

      這些父母是否做得太多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是啊,我,還有無數同樣的人,都在努力地做好父母,就是為了今后我們的孩子不至于淪落到心理醫生的沙發上,而我正在目睹這種養育手段的血肉后果。為了給孩子提供正確的養育,我們拼盡全力、精疲力竭,而他們長大之后卻坐在我們的辦公室里,訴說他們感覺空虛、迷惑、焦慮。

      我讀博士時,學院里的臨床焦點在于缺乏父母體貼如何影響孩子,誰都沒有想到問一問,如果父母過度體貼的話,這些孩子又如何呢?

      會不會是父母在孩子小時過于保護他們,避免讓他們不幸福,才剝奪了他們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醫生保羅•波恩說:

      “孩子失去了反應的時間”

      在臨床實踐中,波恩發現很多父母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孩子體驗到哪怕一丁點的不適、焦慮或者失望。當孩子長大,面對正常的挫折,就以為事情嚴重出錯了。他說:當學步兒在公園里被石頭絆到,剛剛倒地,還沒來得及哭呢,一些父母就會飛撲過來,抱起孩子,開始安慰。這事實上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你不讓孩子體驗那剎那間的困惑,給她一點時間,讓她明白發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讓她先把握跌倒的挫折感,并且試圖自己爬起來,她就不會知道難受是什么感覺,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這些孩子上大學時,會因為最小的麻煩發短信給父母求救,而不會自己找辦法解決問題。假如,當孩子被石頭絆倒,父母允許她自己恢復一秒鐘,再去安撫她的話,孩子就學習到:“剛才有一秒鐘挺嚇人的,但我現在沒事兒了。如果有不快的事情發生,我能自己擺平。”波恩說,多數情況下,孩子會自己應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遠弄不懂這一點,因為他們忙于在孩子不需要保護時過早伸出援手。

      哈佛大學講師、兒童心理學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體驗痛苦的感覺,就無法發展“心理上的免疫力”。

      “這就像身體免疫系統發育的過程,”他解釋,“你得讓孩子接觸病原體,不然身體不知如何應對進攻。孩子也需要接觸挫折、失敗和掙扎。

      洛杉磯臨床心理師溫迪•莫格爾,10年前出版了《放下孩子》一書后,成為美國多所學校的顧問。她告訴我,過去幾年間,大學招生部主任們匯報,現在“茶杯”式新生越來越多——他們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父母出于好意,在其整個童年期替他們消化掉了所有的憂慮,”莫格爾評論說,“結果他們長大后不知如何面對挫折。”

      這也許就是麗齊那樣的病人最終會出現在心理醫生面前的原因。“即便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父母,你還是會經歷不那么開心的時光,”洛杉磯家庭心理師杰夫•布盧姆說:

      “一個孩子應該體驗正常的焦慮,才會有適應性。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后更加獨立,就應該每天為他們將來的離開做好準備。”

    【怎樣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相關文章:

    怎樣正確的對待心理疾病11-21

    養出秀發的小妙招10-10

    情侶養牛養出財富來!11-03

    孩子識字過早易患心理疾病問題09-06

    收腹普拉提養出纖腰10-01

    養出秀發都有哪些小妙招10-10

    逼”出孩子的學習潛能02-09

    怎樣提高孩子的口才?06-15

    怎么養出一個漂亮的泰迪狗狗10-05

    怎樣跟孩子溝通08-11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AV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卡通vr一区 | 精品国产偷窥丝袜在线拍国语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嗯嗯嗯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