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故意卻將孩子養出心理疾病

    時間:2020-09-02 10:05:48 心理疾病 我要投稿

    你不是故意卻將孩子養出心理疾病

      你不是故意卻將孩子養出心理疾病?一起來學習吧。

    你不是故意卻將孩子養出心理疾病

      案例:

      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她聰慧美貌,有要好的朋友、親密的家庭,一切看起來那么美好。然而,一天,她邁入了一家心理咨詢室,她想要在這里弄清,為何她總有一種極度空虛的感覺。

      她說她有一對“棒極了”的父母,出色的兄弟姐妹,愛她的朋友,極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體。她的家族史上沒有抑郁癥病人。

      但她老是失眠,猶疑不定,怕犯錯誤,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老認為自己不如父母一直評價的那樣“驚人”,覺得“心中總有一個空洞”,為什么?

      咨詢師被難住了,因為在他之前接觸的案例里大多都是漠不關心的父親,求全責備的母親和其他放任自流、愛貶低人、亂七八糟的照料者,問題出在哪里?

      過度保護會剝奪幸福感

      在美國,育兒一直是個爭議話題。不過,所有育兒法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樣的`:將孩子培養為有生產能力的、幸福的成年人。不過,近年來似乎出現了一些變化,人們對幸福的看法和定義不同了。

      光是幸福還不夠,你得更幸福。對幸福的追求已經從“追求一般意義上的滿足”變異為“你必須任何時候、各個方面都幸福”。

      “幸福如果作為生活的副產品,是很棒的一個東西。”斯沃斯莫爾學院社會學教授巴里·施瓦茲說,“但若把幸福作為目標來追求,只會導致災難。”

      現代很多父母正是不懈地追求著這個目標,我由此開始懷疑:會不會是父母在孩子小時過于保護他們,避免讓他們不幸福,才剝奪了他們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醫生保羅·波恩說:“答案是肯定的。”在臨床實踐中,波恩發現很多父母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孩子體驗到哪怕一丁點的不適、焦慮或者失望。當孩子長大,面對正常的挫折,就以為事情嚴重出錯了。

      比如說,當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公園里被石頭絆到,剛剛倒地,一些父母就會飛撲過來,扶起孩子,開始安慰,此時孩子還沒來得及哭呢。這事實上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你不讓孩子體驗那剎那間的混亂,給他一點時間,讓他明白發生了什么,讓他先跟那種挫折感搏斗,他就不知道受挫是什么感覺。

      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心中也沒有底。這些孩子上大學時,會因為最小的麻煩發短信給父母求救。其實在多數情況下,孩子會自己應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遠不知道這一點,因為他們在孩子不需要保護時過早伸出了援手。

      所謂成長,就是學會適應不那么完美的情況,但父母常常代勞,剝奪了孩子對挫折作出即時反應的權利。其結果就是長大后不知如何面對挫折。

      從無私引發出的自私

      一個孩子應該體驗正常的焦慮,才會有適應性。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后更加獨立,就應該每天為他們將來的離開做好準備。

      但這個“如果”本身就是問題。我們中很多人并不真的希望孩子離開,因為我們依賴他們來填補自己生活的空洞。

      因為我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無數時間、精力和財富,但那是為了誰?最終我們把自己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認為這是最佳育兒之道。

      在美國,每年開學時,大學都用各種招數“驅趕”新生父母。芝加哥大學在開學典禮后加了一場風笛游行,以便把家長從孩子身邊趕開;佛蒙特大學請了“家長驅趕者”,專門負責把家長擋在某個界限之外…近幾年有很多文章探討為什么孩子拒絕長大,但問題往往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

      愛和持續監控之間是有區別的。由于我們比祖輩生的孩子更少,每個孩子都變得更加珍貴。與此同時,我們從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過程中,無私(讓孩子幸福)與自私(讓我們自己高興)界限越來越模糊。

      盡管我們常說我們對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他們幸福,我們會竭盡所能幫他們獲得幸福,但父母的幸福該終于何處,孩子的幸福該始于何處,我們并不清楚。

      培養自信導致不自信

      當父母總在說孩子“很棒”--不管因為他是第一次自己學會穿鞋,還是每天早上都這樣做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很特別。

      同樣,如果孩子參加活動,僅因“努力嘗試”就能得到獎勵貼紙,那他永遠都不會收到關于自己的負面評價(所有失敗都可以說成“努力嘗試”)。

      自1980年代以來,在中學和大學里,孩子的自信指數日益上升。但健康的自信很快就會變成有害的自我膨脹。事實上,大學生的自戀指數上升速度跟自信保持一致。

      與此同時,焦慮和沮喪人群比例也在上升。為什么會這樣?

      那是因為他們將自己視為宇宙的中心。父母則更像仆人,載他們參加各種活動,滿足他們每一個愿望,不斷地告訴他們是多么特別,多么有才華。

      這給他們一種錯覺,仿佛與其他人相比,他們極其不同。他們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比所有人感覺都好。”

      步入成年后,這成為一個大問題。那些自覺不凡的人會與周圍的人疏遠。他們不知如何與團隊合作,不知如何面對自身局限性。

      如果沒有一直得到鼓勵,他們會喪失安全感。他們成長于這樣一種文化中:只要參加就有獎品。只是,誰會看一場沒有贏家和輸家的NBA比賽?”

      提供足夠的選擇與安全感

      在很大程度上,自信與一個人將來是否開心關系不大,特別是當自信心來自不停的寬容和表揚,而不是來自真正的成就時。

      研究表明,能預示一個人將來是否充實和成功的是堅定性、適應性和接受現實檢驗的能力,具備了這些品性,人們才能順利過日子。

      但是現在,很多孩子沒有機會學習這些品性。父母越來越多地干涉到孩子的成長之路。自以為設定了限制,事實上卻沒有。當孩子纏著要買冰淇淋,家長先是拒絕,幾經談判后卻讓了步。

      “每年都有家長找到我,問‘為什么孩子不聽我的話?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絕?’我會說,‘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絕,是因為你們從來不拒絕。

      你要知道, 當選擇變少時,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慮。較少的選擇幫助他們專注于某事,這也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

      相反,當我們給孩子提供無數選擇的同時,就向他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當他們感覺不爽,就會有另外一種選擇擺在面前。

      最終父母用豐富的選擇造就了焦慮而又有優越感的孩子,我將這些人稱之為“殘廢的皇族”。

      父母的焦慮之下潛藏著一種信仰,那就是:如果我們做對了,孩子不僅會成長為快樂的大人,而且會成為讓我們快樂的成年人。

      這是一種誤會,養育雖然重要,卻不能勝過天性,而且不同的養育方式適用于不同的孩子。我們可以讓孩子接觸藝術,但不能教給他們創意。

      我們可以保護他們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績等各種因素的傷害,但在人生中他們總會遇到不快。

      事實上,在不遺余力為他們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

    【你不是故意卻將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相關文章:

    養出秀發的小妙招10-10

    情侶養牛養出財富來!11-03

    孩子識字過早易患心理疾病問題09-06

    收腹普拉提養出纖腰10-01

    養出秀發都有哪些小妙招10-10

    雕像小店捏出你11-05

    逼”出孩子的學習潛能02-09

    測試你是否將平步青云06-19

    逗出你眼淚爆笑笑話11-10

    怎么養出一個漂亮的泰迪狗狗10-05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 伊人大杳蕉久久动漫 | 亚洲欧洲日产中文字幕 | 午夜福利福利视频网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自产视频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浪潮久久久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