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過度理由效應

    時間:2024-07-20 06:17:35 心理學與生活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社會心理學:過度理由效應

    為了更有效率學習、工作,小編提醒大家在工作、學習之余一定要懂得放松娛樂、勞逸結合。下面是心理頻道小編在各大網站收集整理來的心理學與生活欄目文章,現在免費提供給大家閱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親朋好友幫助我們,我們不覺得奇怪,因為“他是我的親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當然他們會幫助我們;但是如果一個陌生人向我們伸出援手,我們卻會認為“這個人樂于助人”。

    同樣,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無視對方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為“這是責任”、“這是義務”,而不是因為“愛”和“關心”;一旦外人對自己做出類似行為,則會認為這是“關心”,是“愛的表示”。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區別呢?這就是由于社會心理學上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時,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的原因了。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里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于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后無論孩子們怎么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

    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行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來解釋,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這種行為也將趨于終止,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某種行為得以保持,就不要給它足夠的外部理由。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職員努力工作,就不要給予職員太多的物質獎勵,而要讓職員認為他自己勤奮、上進,喜歡這份工作,喜歡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學習的家長,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錢和獎品去獎勵孩子的好成績,而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喜歡學習,學習是有趣的事。

    【社會心理學:過度理由效應】相關文章:

    社會心理學效應之過度理由效應07-18

    社會心理學效應之皮格馬利翁效應05-09

    心理效應--暗示效應10-22

    淺析過度營銷08-15

    面試的效應03-31

    面試效應06-25

    扶持創業不能過度06-15

    充電培訓切忌過度09-03

    求職簡歷的過度水分08-28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日本韩国野花视频爽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区男人本色vr |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老师机在线AⅤ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