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谷城:讀書要重經典

    時間:2022-12-09 21:43:07 學習方法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周谷城:讀書要重經典

    我是真正的貧下中農出身, 我在土洋結合的小學里, 首先接觸的就是古典.我初次接觸的古典是中國有名的`經學'.在別的地方我不提這兩個字, 但在我們歷史系的同學這里, 我要提一提, 而且今后還要提.中國過去有所謂`五經': 《詩》、《書》、《易》、《禮》、《春秋》.有時也稱之為`六經', 就是再加上一個《樂經》, 這個《樂經》沒有了, 大家一般都不再提了;有時又稱之謂`九經', 這些名詞今天我們學一學也還是有用處的.`九經'指《禮》有三禮, 《春秋》有三傳;有時叫做`十三經', 就是在九經后面再加四經: 論 (《論語》) 、孟 (《孟子》) 、孝 (《孝經》) 、雅 (《爾雅》) .在十三經的古典中, 我一共讀過十經, 可以稱得上是`飽學', 而且讀得相當熟, 只有《易經》不太容易讀, 《尚書》也比較難上口, 所以至今我一直建議, 將《易經》、《尚書》翻成白話文, 但這件事太難, 可以說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好.我讀了《詩》、《書》、《易》三經, 《禮》讀了二經, 就是《周禮》和《禮記》, 只有《儀禮》我沒有讀, 三傳中我讀過了一部《公羊傳》, 一部《左氏傳》, 《谷梁傳》我沒有讀.《論語》、《孟子》、《孝經》三者我讀過了, 《爾雅》沒有讀過.就是說十三經中, 只有《儀禮》、《谷梁傳》、《爾雅》這三經我沒有讀過.經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大源, 這些經典, 在世界上是很有名的, 是很重要的.

    周谷城:讀書要重經典

      經典究竟是什么東西? 有什么用? 我現在舉出三家的意見來.第一家的意見, 就是章實齋的《文史通義》說: `六經皆史', 章實齋的這個說法是好的, 我是同意的.章實齋這個名字對同學們來講, 應該知道, 他很有名.我們歷史系有一位已經去世的教授周予同先生在`六經皆史'的后面加一個料字, 叫它`六經皆史料'.我認為是妥當的, 但不加更妥當.`料'與`學'誰能分清? 寫的書, 印的書, 如章太炎的書, 到底是`料'還是`學'? 章太炎一輩子攪腦筋, 寫出書來, 要說沒有`學'的意味也難說, 現在稱它為`料', 何年化它為`學'? 也難說, 不如率直稱`史', 不講`料'也不說`學'.我是一個逃避麻煩的人, 章實齋說`六經皆史', 我就說`六經皆史', 這是推崇的話.第二家的意見是年青的教授劉師培, 在北京大學教書, 三十多歲就死了, 劉師培著有《左庵全集》, 是很大的一部書, 其中講經學的這部分, 他說所有的社會科學, 哲學都在經學中有根基.人家說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亮, 他說中國的月亮比外國的亮, 就是說他認為我們的經書里樣樣都有, 甚至自然科學, 都能在這部經書中找得到, 這更是推崇備至.第三種意見就是我自己的意見.周予同先生不否定經典, 而且他自成一派, 如果他能活到今天, 他會把我拖到他的派里面去.其實我并不是他那個派, 不過我們兩人的意見是相投的, 到底經典是什么? 我今天借這個機會談談我的看法, 但要說明, 我不是提倡讀經, 不是復古, 絕對不是復古.我認為經典是中國古史上, 奴隸制時代出現的一種文化遺產.同時也更應該說是世界古史上奴隸制時代出現的一種文化遺產.這與周予同先生的看法不同, 予同先生認為經典出現于封建時代, 我不贊成, 我認為是出現于奴隸制時代.它與世界上的其他經典, 是一系列的東西.世界上的其他經典有猶太舊約, 是奴隸制時代的東西;基督教的新約是奴隸制時代的東西;波斯祅教經典, 是奴隸制時代的東西;印度的吠陀經典, 佛教經典, 是奴隸制時代的東西;阿拉伯的可蘭經, 是奴隸制時代的東西.中國的六經未便獨異, 它是這一系列的東西, 是奴隸制時代的東西, 我的這一看法與周予同先生不同.但予同在世的時候, 我曾和他講笑話說, 我著大六經, 你著小六經.我的所謂大六經是指: 舊約、新約、波斯祅教經典、印度吠陀經典、阿拉伯可蘭經典, 再加上中國的六經.合起來是大六經;周予同先生就著他的詩、書、禮、 (樂) 、易、春秋, 合起來的小六經, 小六經是大六經中之一種.有人稱我和周予同先生為東周西周, 東周、西周聯合起來著世界六經, 會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貢獻.可惜他死了.我今天仍然堅持這種觀點, 就是經典要翻譯成現代文.這件事當然不必在座的史學系的同學個個都搞, 但總要有幾個人搞, 總有幾個人會把它翻譯成現代文.我們不把它譯成現代文, 而洋人卻早把它譯成外文, 而且譯得很早很早, 譯得很多很多, 英文、德文、法文的譯本都有, 十三經的外文, 尤其是英文版, 來得多, 連注解都譯進去了, 印刷時都是英漢對照, 上面是漢語, 下面是英語, 讀起來很方便, 例如易經同尚書, 我常常讀不懂原文, 用翻譯成英文的來讀, 反而容易讀懂.在座各位一定會想到, 外國人為什么這么喜歡翻譯這類書呢? 他們認為這是世界的文化遺產, 并不是中國一國的文化遺產, 他們有此氣魄.外國人中有不少的人知道一些中國文化, 這是一個原因, 就是把經典翻譯過去了.翻譯工作, 你們以為是很難, 又很了不起的事情, 其實非常容易.詩、書、禮、易、春秋等十三經一共多少字? 商務印書館出的一部書, 白文十三經總共只有六十四萬字, 這個數字算什么了不起的東西! 我所寫的書就不止六十四萬字.今后如果外國人再研究, 我們至少不要澆冷水, 湯志鈞到日本講學, 講戊戌變法, 講康有為的經學, 轟動了日本, 說是從中國上海來了一個年青的教師, 講經學, 這說明他們重視.我們不必附而和之, 不必追隨, 但也不必澆冷水.這是祖國的文化遺產.

      這個文化遺產究竟有什么用處呢? 什么用處我講不出來.如果說它沒有用處吧, 可它構成中國文化史上的遺產, 沒有這個東西, 文化史就不能夠成功, 就要缺一大塊.這就是我在土洋結合的小學里首次接觸的經典.那個時候我莫明其妙, 直到現在, 我才可以發這樣一段議論.

      其次, 我在土洋結合的學校里, 除了經典之外, 還有`史'與`子'和`集'.`史'讀了兩本書: 一本是`三字經'中的`史'的部分, 另一部是真正的史書, 有三十幾本, 很厚一疊, 叫做`了凡綱鑒', 可能同學們沒有聽到過這本書.作者是明朝人, 叫袁了凡, 這本書當時我自學完了, 正文看, 注解也看, 它能吸引你看的原因在哪里呢? 書中有很多人的評語;每讀完一個故事, 后面的批評更很有趣, 只要看過故事, 讀它的批語, 很能引人入勝.它的資料來源是《資治通鑒》, 并沒有其他資料, 只是把《資治通鑒》縮短一點.

      此外, `子'書中我讀了一種, 就是《孟子》, 《孟子》是放在經典中讀的, 孟子的文章的確好.`集'中我讀了幾十篇文章, 就是讀古文,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讀了幾十篇.這些東西讀了, 對我有什么用處呢? 對我寫文章有利, 這是一個收獲.在土洋結合的學校里, 我讀了經典, 現在看來經典不能忽視;歷史讀了一本`了凡綱鑒', 增加了寫文章的能力;`集'中讀了幾十篇古文, 更增加了寫文章的能力, `子'讀了一部《孟子》, 也是得益的.我到十五歲時, 離開家鄉, 到省城讀中學.

    【周谷城:讀書要重經典】相關文章:

    與客戶溝通要重細節06-20

    2015年重要節日假期介紹06-19

    讀書要玩味07-12

    ACCA-F3重要考點解析06-06

    考生必讀期中考試后復習要重策略06-30

    讀書要聯系實際08-08

    九九重陽節都有哪些習俗要干些什么10-14

    因為要讀書而辭職的辭職信11-07

    時間觀念十分重要 禮儀是面試成功的重要砝碼07-31

    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07-14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日韩精品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成色最大综合在线 | 综合久久久久6亚洲综合 | 五月婷婷免费视频 | 日韩欧美亚洲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