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孩子的宇宙》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1
記得小時候,總喜歡問父母,我從哪里來的,父母總是回答得含含糊糊,說我是從外婆家里來的。后來長大一點,親戚送給我一本關于地球生物科學的科普書,有關地球什么樣子,人類如何演變出來的還有當時的最新科學技術,像克隆什么的,書名已經記不清楚了,當時覺得很有趣,看了很多遍。
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以后問的問題我盡量能給他科學合理的解釋,無意中看到這本《給孩子講宇宙》,下意識相信孩子會喜歡,想要給孩子屯著。作者李淼是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及籌建人。
以前,總覺得關于宇宙,關于天文無理學,是非常深奧的.東西。但這本書卻讓我改變以前的想法,因為是主要給孩子的科普讀物,有趣第一。厚厚的紙張,有很多精心挑選的插圖,增加趣味性,淺顯易懂的語言,讓我這個小白也看得十分起勁。可以看出,作為中國頂尖物理學家的淼叔,非常善于將復雜的理論簡單化,同時也可以看出他的初心,想要把天體物理這類科普知識傳播給我們的下一代。
雖然是寫給小孩子,但內容卻一點不含糊,既有趣,又有料。全書分為四部分:地球是什么樣的;宇宙是什么樣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會不會有末日。向我們詳細描述了人類對宇宙的研究歷程——地心說,日心說,宇宙無中心說……讓小朋友了解到人類對宇宙漫長的認知過程。對于書中一些概念性的東西,作者也會有意識去不時總結,很貼心。
同時,作者在描述科學家對天體的研究時,也講那些科學家的軼聞趣事,如哈勃是吹牛大王、斯穆特愛錢、愛因斯坦曾經高考落榜,而且是聯邦工學院物理系歷史上第一個沒找到工作的畢業生……使全書讀來一點也不枯燥。每一章完了之后都有延伸閱讀,很喜歡這部分,就像以前歷史教科書上的小字,很有趣味性。
另外,書中不單只是科普性的東西,還有一些科學家哲思類的文字,讓孩子了解科學的同時,也了解了這些科學家的思維想法,啟發孩子思考。
總之,很喜歡這類科普作品,既學到科學知識,又不會覺得枯燥。讓即使對這方面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也能有所收獲。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2
在我小的時候,對于天文學知識是很抵觸的。有關于天文學的紀錄片不看,和天文學有關的書籍不瞧,甚至連看動畫片也極盡可能的不去看和太空有關的。現在想想看,當年的我就是這樣極端。原因放今天我自己都覺的可笑,竟然是因為我害怕。那時年紀小,在被告知宇宙是無邊無際時,心中不免在想如果連太陽系在宇宙中都如大海中的一滴水,那么人類又算是什么?這種無限大無限小的對比讓我心生恐懼,從而開始了我童年時對天文學的強烈抗拒。
如果那時我是一只井底的青蛙,那我肯定是那種永遠蜷縮在井底的,既無知,又膽小。說到底,還是對宇宙理解的不夠多啊!當年適合小孩子們看的有關于宇宙的科普讀物實在是不算多。
現在的孩子們比起我小時候,自然是幸福了許多。有各種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孩子閱讀的書籍可供選擇。
《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看起來十分的厚實,實際上的頁數并不算多,總共有一百六十頁左右,這樣的篇幅,對于正在上小學的孩子來說不會因為篇幅過多而產生畏難情緒。
全書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講述地球是什么樣的?宇宙是什么樣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以及宇宙會不會有末日。該書從我們生存的地球開始講起,進而引申至地球所在的宇宙,又將宇宙的前世今生一一講明。
既然是講述給孩子們聽的,那么其中的`內容語言一定不能夠太過于晦澀難懂。這一點此書的作者做的還是相當的不錯的,單從這些構成部分的名稱來看,此書的內容表述應該是相當清晰且有條理的,沒有過多深奧的內容在里面。看上去仿佛是作者在為這些小讀者們講述一個個有關于宇宙的生動有趣的故事。加上所配的珍貴的宇宙圖片以及藝術性的插畫,使得該書作為一本孩子們認知宇宙的啟蒙書來講,是相當合適的。相信孩子們在閱讀完此書之后,會對神秘的宇宙產生好奇之心,而不是想當年的我那樣心生恐懼。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3
這幾天,我讀了很多書,有《中華上下五千年》、《森林報》、《侏羅紀龍鳥》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書的作者是李淼和王爽,共有4講,現在我們來說說這4講吧。
第一講:“地球是什么樣的”。這一講主要講的是人們對地球的看法。古人認為大地是被駝在一只大海龜背上的一片陸地,后來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太陽的影子證明大地是圓的,麥哲倫航海也再次證明古人的猜想是錯誤的。最后埃拉托色尼和理查德·諾德運用陽光移動和量步的方法測出了地球周長在39375千米到39860千米。
第二講:“宇宙是什么樣的”。這一講主要講的是人類對宇宙中心的辯論。一開始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托勒密建造了“地心說”宇宙學模型,結果伽利略用望遠鏡發現了金星飛盈,證明了地心說是錯誤的。哥白尼的“日心說”又被哈羅·沙普利證明是錯的,最后銀河是宇宙的中心也被哈勃證明是錯的。
最后的第三、四講,講的是宇宙的.起源和末日。宇宙包含了20xx億個星系,200萬億個恒星,且宇宙起源于一場大,現在一直在膨脹。氫和氦最先在宇宙中合成,進而形成恒星,恒星的主要成分是四分之三的氫加四分之一的氦。如果要說末日,對于地球來說其實是在地球剛形成時,一天只有10個小時,產生了許多災難,幸虧有如火星一樣大的物體撞上地球,才有了月球,地球也穩定下來逐漸產生生命并繁榮至今。宇宙會不會有末日,科學家們還不確定,所以我們也不用杞人憂天。
這本書用淺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了地球和宇宙,不管是地心說,還是日心說,都說明人們在思考事物時都需要先抓住一個中心,掌握基準點。比如太陽系,因為有了太陽,才有了七大行星圍繞太陽旋轉,形成太陽系。而我們學習,也要先確立目標,才有了各種努力向目標推進,你說對嗎?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4
《孩子的宇宙》這本書是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經典著作之一。該書深入探討了兒童內心世界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強調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一個宇宙逐漸展開的過程。河合隼雄通過心理學和文學的視角,探討孩子的心理發展、成長環境與其內在世界之間的關系。主要探討的問題:孩子對時間、空間和生命的獨特理解;孩子如何面對“死亡”“孤獨”等重大主題;家庭、教育和社會對孩子的影響;通過童話和文學作品揭示兒童心理的奧秘。認河合隼雄為,孩子內心是一個廣闊的“宇宙”,成年人應該以敬畏和尊重的態度去理解。
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深被書中的描述所吸引,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經歷。作者在《孩子與家人》這一章節中寫到孩子在家里會存在一種局外人的感覺,這是許多孩子的內心感受,但我們卻無法與孩子感同身受。作者不僅揭示了兒童對世界的獨特看法,還探討了他們的情感需求和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書中認為孩子的內心世界,其實有著無限的廣度和深度,但我們大人卻很容易忽視這一宇宙的奧秘。
書中對文學和童話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作者通過童話故事,比如《灰姑娘》《小紅帽》等,揭示了孩子在成長中如何面對恐懼、希望和自我認同。這些故事不僅僅是娛樂,還是孩子面對心理矛盾、追尋內心力量的重要方式。這讓我意識到,陪伴孩子閱讀和講故事,不僅是親子互動的.橋梁,更是幫助他們理解世界的一種途徑。
讀完這本書,我意識到,作為成年人,我們往往忽略了孩子內心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我們可能有時注意到了孩子的反常,卻常常以自身思維去賦予孩子反常之處的解釋因此我們常常忽略他們的獨特視角和情感體驗。然而,正如作者所強調的,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建立更加親密和有效的親子關系。
孩子的內心世界異常豐富,就像一個宇宙,這給成年人理解他們帶來了難題。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曾是兒童,回憶自己年幼的時候,多少次因為不被理解而痛苦,難過。但我們成年以后,那一些難過、痛苦,便仿佛煙消云散,再也記不起來了。如果人們不能敬畏孩子,始終用成年人視角去教育孩子。以這種方法教育的孩子,往往被扼殺了天性和靈魂的自由。這真是我們希望的兒童教育嗎?這一觀點值得我們深思。
【《孩子的宇宙》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道與宇宙06-09
論宇宙和“宇宙數計算法”08-31
宇宙時空論10-04
釋義宇宙地圖05-04
《宇宙》讀書筆記05-22
有關宇宙的英語閱讀07-19
感動宇宙的心情語錄10-11
宇宙的絲狀體模型08-19
宇宙的本原-程序說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