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土地與制度

    時間:2020-11-02 12:42:03 制度 我要投稿

    中國古代土地與制度

      專題一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

    中國古代土地與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形式:

      農業是中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生產部門,土地是我國古代人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資料,是構成封建生產關系和一切經濟關系的基礎。在中國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為三個階段:

      原始社會: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歸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共同享用勞動成果。

      奴隸社會: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實際是國王所有,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社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國古代的所有制關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產生、發展、衰落均與生產力發展變化密切相關。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從本質上講,都是私有制。

      1、奴隸社會土地所有制:

      (1)性質: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發達的表現。

      (2)興衰:它始于商朝,完備推廣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漸瓦解。

      (3)內容(權利與義務):土地所有權屬于國王,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隸主驅使奴隸集體耕作并剝奪奴隸的勞動果實

      2、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戰國確立。商鞅變法規定:廢井田,開阡陌,政府承認田地歸私人所有,允許自由買賣,標志著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剝削農民。這種制度是我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國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種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地主階級正是憑借對土地的壟斷,迫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不得不依附于他們。這種土地制度在中國存在了二千多年,對于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繁榮起過積極作用,但其閉塞性和自給自足的特點卻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阻礙了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中國社會的長期貧困和落后。

      (2)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國)、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種形式

      ▲屯田制:

      目的:主要是為了戍邊和保證軍需。不少朝代都實行過,如西漢、東漢、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實行過。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農民背井離鄉,土地荒蕪,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推行屯田。后來,魏、蜀、吳也都實行屯田。

      基本特點和具體做法: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國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權;含有兵農合一成分

      方式:這是政府或統治者組織的農民或軍隊的開荒種地。屯田有軍屯、民屯。軍屯:由士兵屯墾;民屯則招募流亡農民進行屯墾;屯田農民要按軍事編制組織起來,政府設官管理;屯田民要分別不同情況按比例向官府交納收獲物,但他們不再負擔兵役。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農民,有利于穩定了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證了軍糧供應,為統一北方提供了物質條件。

      ▲均田制:

      實行: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鑒、吸取,其影響深遠。

      目的: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無主荒地。社會上存在大量無主荒地和勞動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給農民,實行這種制度不觸及貴族地主利益,農民對國家承擔租賦徭役,貴族地主無此負擔。

      內容:①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應受田;——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②土地不得買賣;——對土地兼并有所限制。 ③官吏得給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 ④農民對封建國家的租、調、役負擔。(貴族、地主卻無此負擔。)

      政府規定,一夫一婦要向國家納租粟二石,納調帛一匹,產麻的地方納布一匹(不交帛)。此外,農民還要向政府承擔一定的徭役雜調。

      作用:授田時,既不觸動地主的土地,又能使農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

      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較完備)

      (3)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

      這種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封建社會各個朝代都存在這種自耕農土地所有制,這種小農經濟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樣,是對封建生產關系內容的重要補充,與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構成封建經濟基礎,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重要基礎。在封建經濟發展過程中,地主不斷兼并農民的土地,使這種土地所有制不斷破產。

      特點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認識:古代土地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實質

      中國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 ①土地兼并是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地主階級力量增加的表現,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況下,封建社會無法克服的經濟現象;

      ②當土地兼并嚴重時,兩種矛盾突出起來;一是農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國家同地主的矛盾。這兩種矛盾的發展,將出現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一定的緩和,二是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

    【中國古代土地與制度】相關文章:

    土地金融與土地稅收11-08

    中國古代契約制度的產生背景10-30

    土地的概念與特性11-15

    土地定級的程序與方法08-25

    生態文明與土地管理08-25

    土地估價的原則與方法11-15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調研報告10-23

    圍棋在中國古代的緣起與發展09-12

    土地管理的內涵與原則11-13

    談談中國古代哲學與現代人生08-08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_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_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无码精品立川理惠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婷婷色六月综合缴情 |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永久免费 | 亚洲不卡另类在线 | 最新成免费人久久精品 | 性爱视频网站在线 |